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风险隐蔽性与传导性不断增强的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摆在每一家银行面前的紧迫课题。江苏江南农商银行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行动,集全行之力,精心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化风控体系。这一体系以“五芒星”模型为骨架、敏捷组织为支撑、全链路系统为“血脉”,推动着风控从传统的“被动防御”模式向“主动预警”模式升级,为农信机构在数字化风控领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南方案”,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江南农商银行数字化风控体系的构建逻辑、运行机制与实践成效,探寻其背后的成功密码与宝贵经验。
敏捷协同架构
高效风控的组织基石
为打破传统风控的部门壁垒,江南农商银行于今年初设立了数字化风控“指导组+工作小组”双层敏捷架构,形成风险决策的快速响应闭环:指导组由行长牵头,统筹战略方向;工作小组新增零售业务管理部、公司业务管理部,覆盖风险、授信、审计、合规等七大核心部门,确保风控策略与业务场景深度适配。
架构调整后,该行将决策层级压缩了40%,风险响应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8小时。例如,今年三季度,该行用5个工作日便转化了21条优化措施,其中“现场检查”模块实现了客户经理贷后检查地址真实性核验,违规操作率同比下降52%,印证了敏捷架构的实战价值。
全链路系统重塑
打通风控数据血脉
针对原有信贷系统“职能交叉冗余、数据口径各异、接口链路繁杂”的痛点,江南农商银行以“策略+流程”双维度重构系统框架,建成“四大核心平台”的一体化体系。在策略维度,该行统一风控平台承接贷前风险评估,整合申请评分卡与反欺诈规则;使风险预警系统覆盖贷中贷后,并依托行为评分卡与预警信号实现了动态监测。在流程维度,该行通过“云信贷”平台完成了贷前申请、审批、授信线上化改造;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贷中贷后风险干预、处置全流程线上闭环。
截至目前,该行“四大平台”已接入税务、工商、司法等15类外部数据,并整合了行内50余个业务系统数据,形成超30万条风控数据标签。同时,该行通过策略与流程系统,实现双向反馈:一方面,通过策略平台输出风险评估结果指导流程推进;另一方面,通过流程平台沉淀的客户行为数据反哺策略优化,彻底消除了“信息孤岛”,重复劳动率降低70%,系统间数据传输时效提升至毫秒级。
多维度风险穿透
“五芒星”模型应用
围绕客户、机构及客户经理、产品、部室四大核心维度,江南农商银行构建了“五芒星”风险管控模型,实现从单一客户风控向全链条风险归因的升级。
(一)客户维度。该行建立了纵横交错、人机互补的客户风控体系。一是纵向方面,基于客户的贷前、贷中、贷后环节进行全面管理;二是横向方面,基于客户特征进行风险“画像”,实现了客户分层、分级、分群、分片的精细化管理;三是风控策略方面,综合运用机器学习模型的精准性和专家规则模型的可解释性,形成了综合风险评估策略。
(二)客户经理和机构维度。该行构建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综合监测体系,形成了详尽的风险“画像”。一是信用风险方面,该行多维度分析归属业务的信用风险,包括行业风险偏好、产品风险偏好、风险与收益判断等;二是操作风险方面,基于信贷操作流程进行综合评价,涵盖权限管理、贷后任务轨迹、材料真伪监测等;三是道德风险方面,基于规章和司法进行道德评价,包括司法涉诉、融资情况、交易监控等。
(三)产品维度。该行构建了信贷产品的风险评价体系,形成了产品的分层分类管理;通过分析产品的风险程度、违约情况、审批情况、用信情况、生命周期等维度,确保产品的实际投放与风险收益相匹配,并进行相应调整。
(四)部室维度。该行构建了策略和人员的二元风险评价机制。一是基于风险策略运行的生命周期,该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将监测风险策略的准确度、覆盖度、稳定度等作为风险策略的迭代依据;二是在人员方面,对审批人员、信贷管理人员、催收人员等进行风险偏好、决策风格、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量化评价,生成部室人员的风险“画像”。
(作者单位:江苏江南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