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普惠金融深度渗透与金融科技加速迭代双重背景下,贷款服务市场呈现出“需求激增”与“风险暗涌”并存的复杂态势,传统风控模式难以应对不法贷款中介的“技术化伪装”与“场景化渗透”。在此背景下,江苏姜堰农商银行以审计视角为切入点,将大数据技术与智能风控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贷前准入、贷中监控、贷后处置的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了对不法贷款中介的精准识别和有效防控。本文以姜堰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基于审计逻辑的风险防控路径,旨在为行业应对不法贷款中介挑战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不法贷款中介常见套路
(一)冒名虚假宣传。不法贷款中介机构、人员冒充银行机构及人员,向消费者发送“营销短信”,以高额授信、低利率、快速办理等优惠条件诱导消费者回应,一旦消费者回复,不法贷款中介便会在后台抓取到手机号,持续进行电话或微信营销。在不法贷款中介的诱导下,消费者会利用银行小程序或手机银行APP向多家银行申请线上贷款。如果申贷成功,不法贷款中介则以话术欺骗消费者,使其相信是因其居间服务才获得贷款,从而按获贷资金总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二)造假包装客户。一是包装借款人身份与职业。不法贷款中介伪造或篡改借款人关键信息,将不符合贷款资质的客户伪装成银行青睐的优质客户。二是包装申贷材料。不法贷款中介对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和产品特征较为熟悉,能够为借款人系统性地伪造申贷材料,并指导借款人应对银行贷前调查,形成一套完整的包装链条。三是包装抵押物。不法贷款中介会利用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的风险偏好,通过特定房产操作套取银行贷款。
(三)提供过桥资金。当前,尽管银行已普遍推出“无本转贷”“无还本续贷”等业务,有效压缩了传统过桥贷款的市场空间,但现实中仍有部分借款人因不符合转续贷条件或未能及时提交申请材料,在贷款到期时被迫转向高成本过桥资金。此类行为在推高借款人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掩盖了其真实还款能力,导致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客户信用风险,而不法贷款中介则借此牟取高额过桥费用。
防范不法贷款中介的审计方法
(一)数据分析法。银行审计部门要运用大数据思维,整合客户账户流水、线上贷款申请、还款记录、手机银行登录信息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笔贷款资金归集至同一收款方”“多名借款人还款资金来源于同一账户”“同一地址集中申请多笔线上贷款”“多账户在同一地理位置频繁登录操作”等审计模型,并跑批生成疑点数据;同时,借助“企查查”等第三方工具,批量识别如“营业执照注册后短期内即申请经营贷”等异常情形,结合审计经验对线索综合研判,实现对不法贷款中介介入业务的精准识别。
(二)资金追查法。不法贷款中介在操作过程中会形成特定资金行为模式,其痕迹主要体现在客户账户流水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一是贷前账户可用性测试,不法贷款中介常通过小额资金(通常为0.1元至1元)进行同名或跨账户快速汇入再转出,以验证客户账户是否受限、功能是否正常,确保后续大额贷款资金顺利划转。二是贷后提取利润与还款操控,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法贷款中介即要求客户按约定比例划转“服务费”,实现利益兑现;同时,为维持贷款初期正常状态,部分不法贷款中介还会在放款后数月内,定期向客户转入刚好覆盖月供的按揭款项或贷款利息,以此掩盖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延长风险暴露时间。上述操作模式为识别不法贷款中介参与提供了可量化的追踪线索。
(三)去伪存真法。银行审计部门要对客户贷款申请资料进行实质性审核,通过交叉验证账户流水、工资来源、营业执照及征信报告等信息,识别并还原虚假信息,进而判断客户是否实质满足贷款准入条件。对于房产抵押贷款,银行审计部门要审查评估机构是否具备法定资质、估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并综合房产所在区域成交价、个体可影响价格等因素来审核评估价值的真实性;对于评估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值的,须按照审慎原则重新估值,主动采取压降贷款、加强担保等风控措施。
(四)实地调查法。银行审计部门人员要深入业务一线,以标准化访谈模板结合灵活现场问询,向借款人直接核实贷款申请、资金使用、费用支付及“银客”接触史,重点探查不法贷款中介介入、违规收费及银行员工参与等问题;同时,要对重点机构、重点环节、重点岗位进行排查摸底,核查其贷款准入、贷后管理及抵押物评估等环节的合规执行情况;通过还原业务流程追溯风险成因,从制度设计与流程管控层面分析内部管理缺陷。通过实地调查法将静态文本审查转化为动态风险发现过程,为揭示不法贷款中介操作路径、完善银行内控提供了一手证据。
“三措并举”防控不法贷款中介
(一)借助数字转型契机,构建安全网络,完善“智防”。实践中,姜堰农商银行把握数字化转型契机,利用智能技术防控不法中介:一方面,强化数据核验,依托税务、工商、征信、社保等官方数据源,建立跨部门信息核验机制,对借款人申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识破虚假材料;另一方面,深化资金追踪,运用智能分析工具,对借款人账户流水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对资金划转路径的穿透式分析,批量识别与不法中介关联的可疑交易,确保贷款用途真实合规。
(二)建立不法中介数据库,嵌入风控模型,完善“技防”。该行建立并动态更新不法贷款中介特征数据库,将其名单、异常IP地址、关联账户及典型操作模式等信息嵌入信贷风控系统,分析其行为特征并持续优化风控模型,实现对风险的主动识别与实时拦截。
(三)强化贷款“三查”机制,优化贷款流程,完善“人防”。该行积极夯实全流程信贷管理,严格执行信贷“三查”,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与职责;同时,规范抵押品准入、估值与重估机制,审慎选择评估机构,防范“高评高贷”,并对存续期押品实施动态价值监测。该行持续提升员工合规和风控意识,严格监测员工与中介、客户的资金异常往来,对涉中介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此外,该行主动对接监管与同业,推动建立不法贷款中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线索互通、数据协查与联合整治,形成协同打击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