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户向该行领导介绍土豆生长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自贡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持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精准施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金融动能,涌现出一批普惠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该行深挖地方特色农业潜力,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量身定制金融方案,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金融助力之下,一大批自贡农产品在本地扩大种植、走向全国市场,擦亮了“自然贡品”的地方特色名片。
大头菜变身高端食材
在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大头菜是规模化种植品种,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则是龙头公司。杨柳村通过“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以高粱和大头菜为主要种植品种,让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万元以上。
“第一次见到罗淮良厂长时,他身形瘦弱,眉头紧锁,手里的账本翻得哗哗响,嘴里念叨着‘头都大了’。”自贡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回忆起十年前初次拜访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场景,依然印象深刻。
彼时,这家以大头菜腌制为主的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大型商业银行“看都不看他一眼”,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融资屡屡碰壁,厂房扩建计划一拖再拖。
“我们农信社的使命,不就是帮农民和企业解决难题吗?”自贡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随即上门,详细记录生产流程、库存周转和销售数据,最终将300万元的融资方案敲定。资金到账的那天,该加工厂厂长罗淮良握着成佳支行行长的手连声道谢:“你们这是雪中送炭啊!”
十年间,自贡农商银行见证了这家企业的一路成长:从2014年两笔贷款的300万元,到2020年又一笔180万元的助力,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晾晒长廊从500米延伸至万米,古法发酵坛从百口增加至万口,龙须淡口菜年销量突破3000吨,登上航空餐食菜单。
如今,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年产值超亿元,带动周边10万亩大头菜种植,惠及农户5万余户。每次下乡走访,自贡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总会被村民热情招呼:“又来下乡了哇,大家快来尝尝新腌的大头菜!”这时,工作人员心中总是被感动填满:“看着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比什么都欣慰。”
身为大头菜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罗淮良一直摸着良心做食品。在收购村民大头菜的时节,只要村民把大头菜拉到场区,不管以前是否有订单协议,他一律现款收菜。“农民辛苦一季不容易,决不能寒了农民的心。”罗淮良这样说。
现在,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采用自然风干、低温低盐发酵技术生产大头菜,让成品保留“鲜香脆甜”的口味。零添加的多年发酵大头菜,在市场上卖到了每斤20元以上。公司产品被多家知名连锁餐厅采购,成了隐形的“单品冠军”。
这就是发生在自贡市成佳镇关于自贡农商银行金融强农支持产业发展的信贷小小缩影。现如今,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大头菜“四万工程”(万亩种植基地、万米晾晒长廊、万吨冷库发酵、万坛古法发酵)远近闻名,带动杨柳村及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人均增收2600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金融“活水”浇灌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万千农户的致富希望。当笔者与罗淮良谈及当年此事时,他仍感慨道:“农商银行的资金像‘及时雨’,浇出了我们的‘金招牌’!”
向下扎根 枝繁叶茂
近年来,自贡农商银行以“网点到乡、服务到村、产品到户”为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网络。
在乡村一线,自贡农商银行持续深化“扎根行动”,整合下沉“政务+村务+金融+物流+电商+通讯”等综合服务,在41个乡镇支行,打造“社银一体化”网点4个、开展“银医联办”网点22个,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31个、农民工综合服务站71个,在乡镇党群服务中心、主要场镇街道、临街店铺等布放自助银行设备89台、助农取款点314个,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织密织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自贡农商银行紧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在自贡市贡井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自贡农商银行联合地方政府打造“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模式,通过“蜀信e·贷”线上产品实现“手机一点、贷款到账”。同时,该行依托“扎根行动、织网行动”,采集农户经济信息超11万户,建立精准授信模型,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一直以来,自贡农商银行的基层工作者怀着“扎根泥土、守望丰收”的深情,将普惠金融的种子播撒在红沙地上。他们用“跑断腿”的勤勉、“磨破嘴”的真诚,换来大头菜飘香万里、花生地硕果累累、土豆地丰收连连,更换来农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在这条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正如自贡农商银行五宝支行行长吕文昌在日记中写道:“当金融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田间新绿的秧苗、农户屋檐下的炊烟,我们便找到了这份工作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