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我识字以来,颇好读书,坚信“开卷有益”,不管是正传、野史,还是名家大作,抑或口袋小说,通常不过多细择,拣几册自己喜欢的便欣然翻阅。有时,也不一定非要字斟句酌、细嚼慢咽,却也并非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常常很是依着情致,自然为之、畅快续之。
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诗句,道出了读书的美妙意境,说出了书籍给人们带来的那份难以言表的快乐。退休后的我,唯独喜欢闲暇时捧书而读,并乐在其中。
读书之乐,乐在读之。记得小时候,我曾在路灯下借助微弱灯光,读过《水浒传》《西游记》《铁道游击队》《黄继光》《邱少云》等连环画册。上了初中以后,我在课堂上曾躲着老师的“火眼金睛”,偷看过《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在夏夜里一边饱受蚊叮虫咬之苦,一边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参加工作以后,我则会在工作间隙阅读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被窝里浏览情意绵绵的小说。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阅读成了我的家常茶饭。
读书之乐,乐在思之。诗书继世长。有了一定的年纪和阅历再去读书,会有与年少时不一样的体味。再读鲁迅的作品,我读懂了《呐喊》中的忧虑与希望、《彷徨》中的无奈与关怀,减少了几分对闰土的愤懑,增添了一些对阿Q的悲悯;翻开《论语》,可感悟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乐观主义精神;沉浸在《苏东坡传》中,可知风雨扑面,才是命运的常态;细览《乡土中国》,可感悟到立足乡土知来处的浓浓情怀……阅读,它让一个人的视野拓展开来,心胸开阔。
读书之乐,乐在痴之。《鲁滨逊漂流记》不光是一个人努力的故事,还是一个人如何在自然中成长、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寓言。我常把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甚至是人物形象、结局安排、主题意旨,与家人、朋友共享。书的来源不外乎借阅和购买,因囊中羞涩,借书多、买书少。因为借书要归还,借来的书读得快又细,尽管如此,我书橱里的书还是逐渐多了起来。在书店、书摊只要看到好书,我即使勒紧裤腰带也舍得买回来。
读书之乐,乐在怡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雄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哀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怅惘感叹,一一浮上心头。春读李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开琼筵双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夏读王羲之《兰亭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秋读欧阳修《秋声赋》中“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冬读孟浩然《兴雅志》中“踏雪寻春,诗酒相酬”……一年四季,而不知老之将至。此心此身的安静是人内质的安静,是真正的安静。
读书之乐,乐在染之。坚持读书感染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人终身成长;坚持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人们喜欢把读书比作爬山,当人爬至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一些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直至山巅,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体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要想获得生命的充盈、境界的升华、性情的豁达,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今虽说进入了网络时代、读图时代,但在闲暇之余拿起一本书,或静坐于书房,或游走于户外,或倚靠在床头,或平躺于草坪,无论是深入精读,还是泛泛而读,散发着油墨的书,裹挟着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必定能够润泽人的心灵。
现代诗人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作家梁衡说:“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有书做伴,人生不寂寥;有书做伴,修身养性,天地自宽。在今天浮躁的社会中,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人生的情感与哲理吧!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