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与三农发展血肉相连、共生共荣,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既拥有巨大的施展空间又承担着重要义务和责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贵州黔东南农信寻求转变,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黔东南农信紧紧围绕助力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产业链金融服务。黔东南农信将信贷资源充分向三农倾斜,加大三农贷款投放总量,合理调配信贷资金,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重点向涉农实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截至9月末,黔东南农信贷款余额610.9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70.13亿元,涉农贷款占比93.14%。在用好“黔农三通”基础产品的同时,黔东南农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衍生产品,对无效产品做好有序退出,做实信贷产品授信模型和风控模型的差异化管理,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并通过对产品的不断迭代优化,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截至9月末,黔东南农信辖内行社推出了“中药振兴贷”“生猪振兴贷”“魔芋振兴贷”等58个信贷产品。
与此同时,黔东南农信紧紧围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做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中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带动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积极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满足其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截至9月末,黔东南全州农信机构信贷支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余额89亿元。
“十三五”期间,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但是,尽管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部分脱贫人口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有返贫风险。“输血式”帮扶治标不治本,只有“造血式”帮扶才能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对此,黔东南农信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多、节日多等特点,发挥好“民族”和“生态”两个“宝贝”的作用,信贷资金不断向农家乐、景区打造等倾斜,助力民族生态旅游产业化。截至9月末,黔东南农信金融支持景区47个,支持酒店75家,支持农家乐394家,共投放信贷资金23.94亿元。
乡村振兴是责任,不是任务,黔东南农信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同时,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黔东南农信加大对搬迁点教育配套和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通过采取设立物理网点、“村村通”助农服务点,布设POS机、“黔农e付”扫码牌,开展“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金融夜校”等方式,实现集中安置点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黔东南农信累计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增设固定营业网点21个,布放ATM机31台,布放“村村通”44台,开展流动服务202场,开展“金融夜校”138场。已为辖内易地扶贫搬迁户建档60344户,评级56031户,累计授信54978户,授信总金额达39.02亿元;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46.47亿元,惠及4.49万户搬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