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商银行的核心使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中心任务,也是农商银行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农商银行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现新机遇,找准工作切入点,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
建立新机制在合作中寻机遇
(一)建立政银合作机制。一是加强沟通汇报。农商银行要紧密围绕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时掌握地方政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了解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金融支持。二是加强联动交流。农商银行要主动对接财政、农业、人社、税务、交通、扶贫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建联动交流机制,打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基础。三是加强“双基共建”。建立地方政府与农商银行人员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双方深度了解,全面提升“双基共建”惠农合作水平;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融资政策,探索开拓融资渠道,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政策互通。
(二)建立银农合作机制。一是加强调研。积极完善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相关制度办法,探索研发出一套适合“三农”发展,适应乡村振兴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优化项目与客户准入。二是深入走访。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完善产业规划,落实信贷帮扶计划,摸清金融服务需求,确保金融支持措施接地气、见实效。三是强化考核。完善《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健全各项工作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工作质效。
拓展新空间在市场中抓机遇
(一)拓展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一是积极对接。着眼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中选择优质客户,强化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衔接;大力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兴业态的信贷需求,拓展涉农客户空间。二是积极跟进。着眼于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积极跟进市民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培育优质客户群体。
(二)精准营销优质项目主体。一是做好源头营销。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乡镇重点支持项目,村社大力扶持的特色种植养殖大户等,着力推进相关项目落实落地。二是推进综合营销。加大对财政存款、农村医保、农村社保等财政性资源的营销拓展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性资金,服务专项项目资金的账户开立、资金代理等工作。
(三)精准金融扶贫“拔穷根”。农商银行要发挥金融加速脱贫能效。通过开发“扶贫贷款”特色业务,以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和区域扶贫贷款为主线,专门开发小额扶贫贷款,采取“农户+合作社+银行”模式,让贫困农户带资金加入合作社,扩大贫困农户扶持范围,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区域脱贫。
提供新服务在需求中抢机遇
(一)创新金融产品。一是创新探索“两权”抵押贷款。农商银行要结合“三农”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收益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扩大农户贷款抵质押范围,提升农村地区融资的可获得性。二是创新涉农信贷产品。进一步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和贷款支持力度,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合理的融资需求。
(二)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加大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融资租赁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广“机构联动”“银担合作”“银税互动”等信贷模式,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二是创新理财服务模式。农商银行应树立综合化的服务思维和链式的服务理念,因地制宜研发创新适合乡村的存款、结算、信贷、理财等各类产品,推动代销保险、基金、贵金属等业务向乡村地区拓展,努力推进金融产品移动化、互联网化,全面满足乡村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三是搭建现代电商体系。依托“蜀信e惠生活”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农村电商物流“一公里”问题。
(三)创新服务渠道。一是打造普惠金融驿站。通过建立乡村综合金融服务站“进乡驻村”模式,向农民、农村提供“足不出村”的综合金融服务,并有效复制推广;建立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二是加快助农服务点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点实现功能综合化,将服务点建设成金融知识宣传点、信息联络点、便民取款点,让乡村金融服务更便捷。三是推进电子银行建设。重视移动支付、电子机具在农村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为载体,通过增加ATM机、POS机、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缩小城乡金融服务之间的差距。
(作者系四川隆昌农商银行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