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义乌农商银行在实践中主动求变,打破固有思维,将内部审计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全流程,积极探索从“守门人”向“赋能者”的角色转变,以高质量审计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目标转向价值赋能
传统审计工作聚焦合规性检查,核心目标是确保不出错。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审计的使命应进一步提升为推动组织“做正确的事”和“高效地做事”,实现从合规把关向价值共创转变。
在制定2026—2028年审计三年规划时,义乌农商银行明确提出: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职能定位,以高质量审计护航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规划围绕“强监督、防风险、促治理、增价值”的总体目标,重点推动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合规性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升级;通过系统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四问”研究方法,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以改革视角揭示问题、以改革思路推动问题解决。
以该行的收单业务专项审计调查为例,审计工作未局限于规范性与完整性检查,而是深入评估优惠政策的实际价值创造与执行效率。通过构建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该行重点测算了该政策在优质商户留存、交易规模增长及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并审视其目标客群是否精准匹配普惠金融与场景生态建设战略方向。相关调查结果为管理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政策及时调整,从而助力成本效益最大化。
流程转向前瞻嵌入
现如今,传统“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审计已难以适应复杂快变的业务风险管控需求。审计防线需大幅前移,通过技术手段将审计节点嵌入关键业务流程与系统,实现从静态检查向动态预警演进,成为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中的“风险雷达”。
这一转变高度依赖数据分析能力。近年来,义乌农商银行内审部门积极推行科技赋能审计模式,以省行智审系统为基础,整合业务数据及“企查查”等外部数据资源,自主搭建22个智能分析模型,成功构建了“智审建模,数智防微”的风险防控体系。该行通过成立非现场审计小组,对可疑数据开展动态趋势分析,对信贷产品早期逾期迁徙率、员工账户异常交易等核心风险指标进行实时监测。2024年,该行累计应用模型核查疑点数据32.82万条,并设置预警阈值,敏锐识别异常波动与潜在风险拐点,在风险显性化前及时向前中台部门发出预警,成功实现了从被动补救向主动防预的转变。
成果转向治理提升
审计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持续动力。审计工作需实现从“问题发现者”向“治理推动者”转变,将审计价值融入长效机制建设。
义乌农商银行注重从具体问题切入,深入挖掘根源,将审计整改纳入全行工作大局进行统筹推进,着力从制度机制、责任落实等层面识别症结、消除隐患。通过审计,该行发现小额贷款的发放工作存在贷前调查粗放、贷后管理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该行内审部门未局限于表象,而是运用“四问”分析法,系统剖析问题成因;同时,牵头组织风险、合规、科技等条线,进一步对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融合监督检查,进一步实现从“事后纠偏”向“体系强身”转变,切实推动了小额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