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5/11/pc202511041aab5c8872de4f3a90127c0fb235a392.jpg
在金融业风险复杂度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性检查工具,演变为推动战略转型与价值创造的核心治理机制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5-11/04/040492.html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增值路径

2025/11/4 作者 练培冬

在金融业风险复杂度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性检查工具,演变为推动战略转型与价值创造的核心治理机制。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识别风险漏洞与流程缺陷,为机构构筑起防御性安全屏障。然而,若仅将审计价值定位于问题发现,则难以充分释放其战略潜能。当前,如何突破“为审计而审计”的思维局限,构建审计成果转化与价值增值的闭环体系,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治理效能、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命题。基于此,本文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增值路径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成果增值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成果增值功能了解不充分。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职能定位仍停留在传统的合规性检查和查错纠弊层面,认为内审工作主要用于满足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审计建议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导致审计成果的战略增值效用无从发挥。二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果的价值挖掘不深,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层次体制机制成因的研究分析;审计发现未能充分嵌入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审计建议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关联度不高,无法为完善内部控制、增强治理透明度、培育风险合规文化等战略管理优化提供有力支撑,削弱了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的作用。三是业务部门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增值认同度不高,将内审工作视为“挑刺”,未能认识到其“咨询”“增值”功能,更认识不到审计揭示的管理漏洞和流程短板,正是帮助其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而舞弊行为的发现与后续整改,则能通过强化威慑效应降低其未来的监管合规成本与潜在运营损失,就是一种价值创造。

(二)整改责任不明确,整改配合度不高。一是部分商业银行在审计整改职责划分方面存在模糊地带,未能清晰界定整改工作的牵头和协同部门,导致出现职责推诿、沟通不畅甚至出现整改进度滞后、措施难以落地等问题。二是被审计单位对整改工作缺乏内在动力,被动应付,倾向于将资源投向至业务拓展等前端领域,忽视审计整改在推动后端内控质效、风控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削弱了审计成果转化的实效。

(三)审计成果运用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一是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被动纠错层面,缺乏系统性的根源剖析与举一反三的流程再造机制,导致同类问题在不同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反复发生,整改成效难以巩固。二是整改跟踪评价机制流于形式,多依赖于被审计单位自行上报的整改报告,缺乏持续性、穿透式的后续审计验证,致使整改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障,存在“纸面化整改”“选择性整改”的现象。三是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协同机制缺失,未能与纪检监察、风险管理、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规范化的信息共享、线索移交与问责联动机制,导致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不重视、问责追责不力,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形成了成果运用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成果增值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内部审计成果增值的认识和实践。一是通过高管培训和沟通,推动管理层转变观念,引导树立内部审计是“价值增值者”而非单纯“成本中心”的理念,深刻洞察其在完善内部控制、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在顶层设计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为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提供战略支撑。二是强化价值增值导向,加强研究型审计的实践,要求内审人员超越单个问题的表象,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文化根源,突破审计成果运用的浅层化、形式化倾向,推动审计成果不仅促进经济效益的转化,更注重在内部控制、风险防控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升管理效益,实现直接增值和间接增值的有机统一。三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和员工持续开展宣传教育与双向沟通,通过增值案例宣讲等方式,使其认识到内审的价值创造作用。如,审计成果不仅体现在帮助挽回经济损失、见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还能通过揭示冗余流程和环节,帮助业务部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二)明晰整改职责,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制度规范明确审计整改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从问题认定、责任分派到整改跟踪的闭环管理流程,依托智能化审计管理平台实现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推送和动态督办,杜绝“踢皮球”现象。二是将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效能纳入业务条线、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尽职问责、职级晋升、干部考评等挂钩;对运用审计成果实现挽回经济损失、节约经营成本等直接价值的,予以绩效奖励;对促进流程优化、风控堵漏、治理提效等体现间接价值的成果,则作为衡量员工价值和评价干部管理能力的尺度和标准,进而作为选拔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审计成果运用的协同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推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要求从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层面深挖问题根源,推动由点及面的系统性治理,确保审计整改“动真格”。二是建立科技赋能的全流程跟踪机制,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审计管理平台,将审计问题与整改证明材料嵌入系统,建立整改跟踪数据库,加强非现场持续监测和现场抽查验证的合力,确保审计整改的真实性和持续性。三是构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建立信息共享反馈、重大问题线索移交、联合尽职调查和调查审查程序,并将问题整改和审计成果运用情况作为考评问责、人员任免的重要依据,形成监督合力。

(作者单位:昆山鹿城村镇银行)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以“商业可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效率 ——以万安农商银行为例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