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5/10/pc20251021f947aa4830584936aa610e802c9f1f83.jp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如明镜映世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似甘泉润心田。细细品读璩存峰老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5-10/21/040261.html

墨浸教坛文润心 ——读《教育与文学》有感

2025/10/21 作者 刘鑫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如明镜映世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似甘泉润心田。细细品读璩存峰老师的《教育与文学》,八十余篇文字如溪涧清流,淌过“文本解读”“写作教学”“一家之言”“教育在线”“文学评析”“散文随笔”等“六处堤岸”,既有对课文肌理的精雕细琢,也有对教育真谛的执着探寻,更有对生活本真的深情描摹。纸页间墨香与热忱交织,字里行间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在教育与文学的交汇处,绽放出温润而璀璨的光芒。

作者的文本解读,如庖丁解牛般精准,又似考古探幽般深刻。解读鲁迅的《祝福》,他没有停留在对鲁四老爷这一“显性反派”的批判上,而是将目光投向卫老婆子与柳妈这两个被忽略的“隐形推手”。他笔下的卫老婆子,“像一条滑腻的鱼,游弋在鲁四老爷的威严与祥林嫂的卑微之间,一手将祥林嫂推向鲁府,一手又为其婆家传递消息,看似是‘中人’,实则是‘帮凶’”。作者这般剖析,打破了“善与恶”的简单二分,让读者看清封建礼教下,连“受害者”也会沦为“加害者”的残酷现实,恰如朱熹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唯有这般细究,方能触到文本深处的痛感。

解读《兰亭集序》时,作者更是循着情感的脉络,搭建起一座通往王羲之内心的桥梁。他说第一段的“乐”,是“高朋满座、山水相映、饮酒赋诗的欢畅,如春日里绽放的桃花,鲜活而热烈”。他说第二段的“痛”,是“良辰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似秋风中飘落的黄叶,苍凉而怅惘”。他说第三段的“悲”,则是“古今同慨、生死难破的彻悟,像冬夜里凝结的寒冰,沉重而深刻”。他敏锐地捕捉到“由乐到痛”是因时光流逝,“由痛到悲”是因古今同理,“古人与今人都看清了人生短暂,却都无力破解这生死困局”。这般层层递进的解读,让王羲之的慨叹即便穿越千年,依然能产生叩击人心的生命共鸣,仿佛我们也站在兰亭的曲水之畔,与王羲之一同望着流水落花,慨叹人生如寄。

在写作教学的篇章里,作者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文本中的写作智慧细细拆解,传授给学生。他从刘鸿伏的《父亲》中,提炼出“精细叙事+直抒胸臆”的散文密码:“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那是父亲。”这般细节如电影镜头般鲜活。面对学生作文空洞的问题,他借梁衡《把栏杆拍遍》的语段,拆解出议论文“分论点+事例+分析”的黄金结构,即“分论点是灯塔,指引论述方向;事例是基石,支撑观点成立;分析是黏合剂,让论点与事例紧密相连”。他深知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深意,不满足于让学生“读懂”,更要让学生“会用”,就像他带学生分析《我与地坛》后,让学生读出史铁生的坚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

作者的文字里,始终藏着对文学与教育的赤子之心。自序中,他忆童年顶风冒雪去买《敌后武工队》:“雪没过脚踝,冷风像刀子割着脸,可拿到书的那一刻,所有的苦都成了甜,到家便一头扎进故事里,茶饭不思”;念大学时,“为买书花光路费,是老乡同学凑钱帮我回家,那份情谊,比书本更珍贵”。这份对书本的痴迷,成了他一生的底色。他说自己写文章,是“为民族文化这个富矿,添进自己的一点柴火”,这般志向,没有功利的计较,只有纯粹的热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璩存峰老师以文为犁,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细作。他的文字如春雨滋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他虔诚地守着对文字的热爱、对教育的初心,在自己的领域里步履不停,让墨香浸润岁月,让真情温暖人间。

上一条:从忐忑到收获的奇妙旅程 ——我的首次“蜀信e贷”营销
下一条:故乡的秋天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