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石金海开发区漫山遍野、满目翠绿的万亩茶园,到大冶大箕铺镇品类繁多、长势喜人的蔬菜产业基地,再到阳新军垦农场机器轰鸣、车辆穿行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处处跃动着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这片土地上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湖北黄石市分行争当支农主力军,聚焦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三产融合、绿色发展”主题,用金融“活水”浇灌“三农”沃土,倾金融之力助推乡村振兴。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贷款余额达336.3亿元,其中乡村振兴类贷款获批总额435.4亿元,已投放320.9亿元,惠及全市28个乡镇。
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
“现在可好了,水龙头一拧,水就流出来了,而且清亮得很。”阳新县军垦农场田家铺村,张大姐乐呵呵地说。
地处低山丘陵区的阳新县,季节性缺水、部分管网老化曾是困扰当地的一道难题。为改善这一现状,农发行黄石市分行紧跟地方政府规划,优化授信合作流程,先后投放18.1亿元贷款,用于支持阳新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帮助当地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放心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发行黄石市分行61.3亿元贷款的资金支持下,黄石地区一系列重点水利项目相继落地,从水资源优化配置到流域防洪工程加固,从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到灌区项目改造,从水生态保护治理到智慧水利应用,每一项工程都凝聚着农发行人的智慧与汗水。2023年以来,该分行累计投放贷款3.13亿元,助力黄石沿江综合治理,让长江岸线越来越美。
“在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农发行要体现责任与担当。这些年,我行努力以多元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黄石水利建设特别是沿江岸线综合治理,让长江生态高颜值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农发行黄石市分行负责人表示。
水质清澈,绿植繁茂,道路通畅,公园精致,环境越来越美,鸟儿越来越多,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居住江边的黄石城乡民众感受着这悄然发生的变化,享受着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好处。
构筑城乡路网“新格局”
连绵起伏的山峦、绿意盎然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房屋,沿线镇区的美景,让走过路过的人一饱眼福。驱车呼啸而过的这条道路,正是农发行黄石市分行信贷支持的G351阳新三溪至毛坪一级公路。
几乎同样的美景,在大冶东风路西延道路展现。这是一条贯穿黄石大冶城区的必要通道,如一条黑色的丝带连通陈贵镇、灵乡镇等乡镇,在农发行7.3亿元贷款的支持下,成为融合城乡的“快速路”。
路通则百业兴,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2023年以来,农发行黄石市分行先后投放信贷资金51.57亿元,全力支持黄石新港至武汉新城快速通道、阳新县双港公路、大冶港湖至鄂州茅圻公路等15个农村路网项目建设,加快了“村村通”与“组组通”,沿线串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将一条条蜿蜒曲折、风光秀丽的“农村路”建成“民生路”“旅游路”“致富路”。
建设宜居宜业“新环境”
走进阳新三溪镇的高桥村,宽阔笔直的村道整洁亮丽,间隔有序的路灯明亮闪烁,儿童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这两年,我们村的环境大变样,感觉越住越舒心。”村民们由衷感叹。
在大冶市金湖街道石任村,沿着宽阔整洁的道路缓缓前行,溪水潺潺不绝于耳,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这里山水资源丰富,由于环境改善、水质清澈、景色优美,吸引了大冶及其周边地区市民前来游玩,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农发行黄石市分行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重点领域,到政府、入企业、跑村庄,协助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助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积极参与黄石新港金海乡村振兴建设、大冶市金湖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冶市陈贵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阳新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阳新富池镇富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先后投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贷款18.7亿元,支持项目12个,“贷”动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农发行黄石市分行聚焦粮食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累计为产业类项目授信95.05亿元,投放产业类贷款40.35亿元,助力农业产业项目17个。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位于大冶殷祖镇、刘仁八镇的白茶基地,种植面积达1万亩,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庄及乡镇225人固定就业、66户脱贫户就业增收及8000人次季节性务工。这种“产业+企业+农户”收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积极谋划,还得益于农发行黄石市分行1.92亿元贷款的高效投放。
皮薄易剥、鲜嫩多汁、香甜可口、出汁率高达90%的扎柑是阳新农产品产业园中的特色产品,随着品牌越来越响,已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2023年以来,农发行黄石市分行发放贷款1.45亿元,助力阳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帮助打造“生产+加工+科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使之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重点项目,不仅加快了当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还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