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农商银行摒弃同质化竞争,坚守“农”姓本色,深耕本土经济,不追求规模最大,但求服务最接地气,不盲目跟风创新,坚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走出一条乡土气息与现代气息交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该行将内部管理革新视为提升服务质量的根基,以“基础管理提升年”为契机,全面织密管理网络。在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方面,该行系统梳理近十年来监管部门发布的监管制度与规范性文件,围绕制度建设、系统支持、监督检查与执行落实等方面开展全面自检与评估,及时查漏补缺,确保体制严密、响应迅速。在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方面,该行依据《岗位操作手册》《操作风险管理手册》等,明确客户经理、风险管控、内部审计等关键岗位职责与操作流程,实施责任清单管理。在培育全员合规文化方面,该行将合规建设融入日常经营,定期梳理行业典型违规案例和新发案件作为警示教育材料,开展“以案说险”等专题活动,推动“人人合规、事事合规”成为企业文化底色。
该行围绕黄花产业、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创新产品服务,精准对接产业融资需求,主动延伸服务触点,通过39家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积极对接乡镇政府,把握农业政策与规划动向,员工走进田间地头、大棚园区,宣讲信贷产品,举办“晋享贷”微讲堂。
该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针对农业项目回报周期长、抵押物不足等特点,灵活设置贷款方式、准入条件、期限与利率,并在信贷资源上予以倾斜,对重点项目和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优先保障春耕秋收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支持。
在坚守支农支小主业的同时,该行构建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企业评价体系,从技术转化、研发投入等维度评判发展潜力,作为授信决策依据;积极参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科技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对接“晋创谷”创新平台,重点服务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助力构建“北京研发—大同制造”协同机制。
该行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大幅提升在获客、风控与贷后管理等环节的效能,构建金融新生态,在全市千人以上行政村设立39家综合金融服务站,配备智慧柜员机、ATM机等终端设备,推动实体网点向“最多跑一次”线上平台升级,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