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5/9/pc202509094a77828286364c34907f950c5770c2c2.jpg
我在农信社已经工作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的光阴漫淌,河北省廊坊市农信社已由昔日的乡村信用社蜕变成今日的现代商业银行。回望自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5-09/09/039662.html

廿二载流光织梦 农信岁月共长歌

2025/9/9 作者 娄福君

我在农信社已经工作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的光阴漫淌,河北省廊坊市农信社已由昔日的乡村信用社蜕变成今日的现代商业银行。回望自己这二十多年的经历,记忆深处弥漫着各种账簿那独特的油墨气息,如同一条细线,穿起了我生命里那些或喧嚣或沉静的日子,亦串联起农信社一路走来的足迹。

我初为柜员时,小小营业厅中,老柜员们算盘珠声“噼啪”清脆,声声如珠玉坠地,应和着窗外的鸟鸣。那时柜台内外,俨然是小小的人间剧场:老大爷拿着存折让我核对,眼里闪着认真又有点紧张的光;大婶们取钱时则总要压低声音,像传递秘密口令般反复叮嘱:“小伙子,密码就是俺孙子生日,可千万不能错了啊!”乡音淳厚,人情暖意,就这样在小小柜台间悄然流动,织成一张温馨的网。

柜台里的点钞机我特别喜欢用。当它点起崭新的钞票时,便连续发出脆响,仿佛在欢快歌唱;可若遇上几张揉皱陈旧的票子,它便立刻“嘀嘀”哀鸣,干脆罢工不干。此时,我只好无奈地把它推开,重新熟练摊开指头捻动票子,心里默念:“还是老伙计手指头靠得住。”这啼笑皆非的磨合期,恰如农信社笨拙又倔强迈向自动化时踏出的第一步,虽步履蹒跚,但方向坚定。

我见过农民耕地补贴款刚发放时,一大早就一拥而进的人群,堪比集会热闹,满柜台都是老乡,眼中尽是急切与渴盼,生怕今天不取钱,明天钱就飞了;也见过大爷大妈带着积攒的零钱来存定期,细细地算计着到期后会拿到多少利息。每一笔业务都带着乡土味道,又让人心生感慨。

工作两年后,我转至信贷部门工作,与客户直面的日子变少了。我开始与报表数据、政策文件、业务流程为伴,既要精准汇总每一笔信贷业务的数据,更要像翻译官般吃透上级文件与会议精神。这份工作像在搭建一座桥,一头连着宏观政策的星,一头接着田间地头的实际。

刚接手时,面对密密麻麻的信贷报表和晦涩的政策条文,我像当年学点钞一样从头摸索,一点一滴地学习、观察、揣摩,终于一天比一天得心应手。如今,农信社的电脑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更新,新的政策解读也在不断更新,组成一幅动态的金融图谱。可我心里清楚,这上面的每一个数字、每一行说明,都牵动着老百姓的日子——是家里的柴米油盐,是地里的春种秋收。就如当年柜台里的算盘珠要跟着农时拨动,现在农信社的政策与流程,也始终跟着这片土地的脉搏跳动。

二十二年的辛酸苦辣,早已经酿成了廊坊农信社发展道路上最甜的酒。那些数过的硬币、敲过的键盘、解读过的文件、优化过的流程,都化作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百姓资金的安全,更是让金融“活水”浸润乡土的初心。从热血青年到稳重中年,变的是岗位角色,不变的是与农信社、与这片土地共生长的约定。这份约定,激励着我与廊坊农信社:让金融的根,更深地扎进乡土;让服务的光,更暖地照到每个角落。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城郊农信联社)

上一条: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下一条:又闻秋虫声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