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5/8/pc2025080503a1324110c84bab800fbe4098bb60d8.jpg
在山西农信事业80年的发展历程中,“背包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从老一辈农信人背着帆布包走村串户,到新时代农商银行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5-08/05/039017.html

忻州农商银行传承“背包精神” 书写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8/5 作者 陈盈盈 任飞鸿

在山西农信事业80年的发展历程中,“背包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从老一辈农信人背着帆布包走村串户,到新时代农商银行员工手持移动展业设备深入田间地头,这一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以脚步丈量土地,以服务温暖民心,以责任支撑发展。山西忻州农商银行作为“背包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正以数字化工具赋能传统服务模式,在支农支小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在忻州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中,“背包”的形态随时代不断迭代:从20世纪50年代的帆布包到80年代的公文包,再到21世纪的移动展业设备,服务工具的升级映射着服务理念的升华。老一辈农信人背着算盘、公章、票据,白天走村串户揽储放贷,晚上点油灯登记账表,“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如今,这种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数字背包”里装着发卡机、制卡机、PAD等高科技设备,员工手持移动展业设备即可办理业务,然而,更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服务模式的重构上。依托“晋享生活”APP,该行打造“全线上”服务模式:存贷业务、政务服务、生活缴费等功能一键整合。农户李大姐通过手机银行申请“晋享贷”,从提交资料到放款仅用2小时;养殖户王大叔通过PAD完成贷款续贷,“以前跑银行得半天,现在机器到家门口,喂着牛就把事办了。”效率的提升正是该行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

忻州农商银行以“背包精神”为指引,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特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走出了一条“银行+农户+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以忻州特产香瓜为例,种植户刘大姐曾因扩大种植面积面临资金缺口。该行客户经理实地走访后,为其发放30万元经营贷款,不仅支持引进新品种,还联合农业部门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如今,刘大姐的种植基地从5亩扩展到28亩,带动周边7户农户组建合作社,年利润从12万元跃升至73万元。这种“全链赋能”模式,让金融支持从简单的“输血”升级为“造血”,既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助力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目前,这种“产业链金融”模式已全面铺开,从香瓜到杂粮、从养殖到加工,该行聚焦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定制化信贷产品、差异化利率政策,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6.57亿元,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面对偏远乡村社保换卡难、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不便等问题,忻州农商银行组建“红马甲”服务队,每月定期将“柜台”搬到田间地头,不仅宣传存贷款产品,更讲解防诈骗知识、普及金融常识,让“百姓银行”的品牌深入人心。在董村镇刘家山村,78岁的独居老人刘大爷记性不好,服务队每月上门帮他查询养老金到账情况,顺便代缴电费、电话费;在豆罗镇南山村,客户经理小张带着移动终端,坚持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上门服务……服务队的“背包”总是装得满满当当:既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手册,也有最新的存贷款产品介绍,那些带着体温的服务,正让“百姓银行”的金字招牌在晒谷场的风里、灶台边的烟火里,越擦越亮……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头,从帆布包到“数字背包”,变的是服务工具,不变的是“走村入户”的脚步与“枝叶关情”的初心。忻州农商银行用实践勾勒出清晰路径:以科技为“笔”,让金融服务更有效率;以产业为“墨”,让乡村发展更有底气;以民生为“纸”,让百姓生活更有温度。

上一条:浦江农商银行 多措并举强化审计效能
下一条:图片新闻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