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媒体同行向笔者发来一个金融帮扶典型案例,大致意思是某地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帮扶户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申请成功后,帮扶户再利用贷款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承诺帮扶户第一年、第二年分红10%,第三年由其负责代帮扶户还清银行本息。笔者暂不去分析该合作社项目是否具有如此大的利润能够支持分红,单从银行合规放贷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农村金融领域已从蓝海转化为红海,放贷难已成为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难题。然而,越是困难之际,越需要金融机构坚持合规化操作,切不可放松贷款审核工作。个人小额贷款的申请门槛相对较低,征信没有问题的个人,通过线上渠道就可以进行贷款申请,但这一过程易掩盖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该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仅从帮扶层面来看,此举确实值得肯定,充分彰显了该合作社的社会担当。但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该合作社很可能并不具备从银行贷款的准入资格——若其符合条件,完全可以自行直接贷款,再利用每年的利润帮扶农户,这样的模式显然更具可持续性。
这也启示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不能搞“一刀切”,而应精准研判、持续创新,对于真正优质的项目要勇于承担风险、主动放贷,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反之,对于那些刻意包装的“伪优质项目”,无论其通过何种渠道寻求贷款,都必须坚决拒贷,切实防范合规性风险及道德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