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农商银行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持续深化普惠金融实践,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然而,随着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加速下沉市场,农商银行“小而散”的客群结构、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与严监管常态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数字化改革催生线上贷款、移动支付等新兴业务,风险形态呈现隐蔽化、跨域化特征,传统以人工抽查、条线自查为主的监督手段难以穿透复杂业务链条;监管政策对风险防控的覆盖面、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分散于审计、风险、纪检等部门的监督资源因信息割裂、职能壁垒难以形成合力,重复检查与监督空白问题并存,制约了农商银行的风险防控效能。
内部审计作为银行治理的“第三道防线”,在“大监督”背景下被赋予更核心的职能定位。当前,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重转型压力:一是从“查错纠弊”向“风险前瞻”升级,需要通过数据穿透识别潜在系统性风险;二是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防”转型,需要打破部门本位主义,构建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动机制;三是从“合规检查”向“价值创造”延伸,需要将监督成果转化为管理优化动力。这一转型不仅要求审计部门创新技术工具,更要求其重构监督生态——即以党委统筹为引领,以数据贯通为基础,以制度协同为保障,形成覆盖“战略决策、业务执行、风险管控、监督问责”的全链条融合协同体系。本文将聚焦“数据、组织、制度、技术”四大核心要素,探索“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为农商银行应对复杂风险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提供实践参考。
构建统一监督信息平台,实现数据贯通与动态管控。信息孤岛是制约监督效能的核心瓶颈。当前农商银行的信贷、财会、审计等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标准不统一,风险线索分散于不同部门,构建统一的监督信息平台迫在眉睫。具体来讲,构建统一的监督信息平台需从以下方面入手:设计涵盖“项目库—依据库—问题库—预警库—融合协同库”的功能模块,明确各模块数据录入规范;集成大数据分析工具,支持跨条线数据穿透。在此基础上,统一的监督信息平台需在系统内置“触发—跟踪—反馈”机制,将高风险问题自动推送至业务部门限期整改,整改结果由风险部门线上复核,未达标事项转交纪检部门启动问责机制;低风险问题纳入日常监控清单,由审计部门定期抽样复查。在技术实施过程中,统一的监督信息平台需兼容现有业务系统接口,采用分级权限管理,确保敏感数据安全,在提升监督效率的同时,更推动风险防控从“事后纠偏”转向“事中干预”。
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体系,强化协同执行刚性。融合协同的本质是打破部门本位主义,通过组织重构与制度约束形成合力。在组织架构层面,党委负责审定年度监督规划与资源调配方案;审计、风险、纪检等部门按月召开联席会议,统筹重大检查项目,避免重复劳动;网点作为风险防控“第一责任人”,定期提交本网点风险自评估报告,并配合检查。在制度设计层面,农商银行应重点完善协同运行制度,明确信息共享标准、联合检查流程、整改跟踪时限;同时,明确考核激励制度,将协同参与度纳入部门日常考核,对主动上报风险或创新防控措施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对推诿塞责行为扣减绩效;建立常态化培训宣贯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联防”情景模拟演练,强化实战能力。在执行保障层面,农商银行依托监督信息平台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蓝色预警由网点自主整改,黄色预警触发跨部门会商,红色预警直接上报党委督办,通过组织与制度的双重约束,推动监督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联防”。
深化智慧监督与成果转化,推动风险源头治理。农商银行要构建数据驱动的风险防控体系,基于平台历史数据训练风险识别模型对高分值人员启动背景复查;将模型输出规则嵌入业务流程,如在贷款审批环节增加“客户经理业绩陡增触发人工复核”等控制点,压缩违规操作空间;强化整改与制度优化的闭环联动,建立“问题溯源—流程重构—系统固化”机制,针对高频问题,联合相关业务部门重新设计流程节点,并将新流程写入制度;定期开展制度评价,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制度执行偏离度,及时修订滞后条款。与此同时,农商银行要积极推动监督成果向管理能力转化,将典型案例提炼为标准化培训素材,通过可视化微课等形式嵌入日常培训场景;构建智能化的风险特征库,实现风险预警信息向业务前端的实时推送;建立考核挂钩机制,将问题整改成效与管理者绩效关联,强化责任传导。基于全维度监督数据生成趋势性分析报告,农商银行应聚焦行业性、区域性风险信号,为战略决策提供前瞻指引,并通过“数据驱动、管理协同”的循环模式,推动监督价值与业务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武义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