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县域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湖南攸县农商银行始终将“与企共生、与农共荣”刻入发展基因。在年初开展的“春耕备耕专项行动”走访中,攸县农商银行高新支行分理处负责人唐浚带回了一份特殊的调查报告——荣幸米业扩建糙米生产线的规划图。这家拥有三项专利的市级龙头企业,困于200万元资金缺口无法启动产业升级。
“传统稻谷加工利润薄如蝉翼,唯有发展高附加值的糙米深加工才能破局。”荣幸米业负责人游荣胜摩挲着冻坏的稻穗样本,道出农业转型的普遍困境。在信贷研讨会上,攸县农商银行高新支行敏锐捕捉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机遇。但企业轻资产运营特征与银行传统风控模型的矛盾,成为横亘在双方面前的现实难题。
面对农业企业“缺抵押、缺数据、缺担保”的共性问题,攸县农商银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心牵头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创新构建“产业价值评估模型”。该行纵向分析企业近五年粮食收购量占辖区市场份额稳定性,横向比对企业与学校、饲料厂、服装厂等单位签订订单履约能力,动态评估企业财务、盈利、营运、成长等多方面能力。
基于此模型,攸县农商银行利用“兴农贷”产品,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200万元的授信审批。为确保资金精准滴灌,该行客户经理团队同步建立“农耕金融日历”,将贷款支用节点与稻谷收割期、设备采购期精准匹配,让金融“活水”紧跟产业脉搏流淌,确保每分钱用在产业升级的刀刃上。
随着新生产线投产,一组数据勾勒出“银企”共生的新图景——荣幸米业日加工能力同比增长25%,带动周边种植户亩均增收300元。这标志着攸县农商银行这种“朋友式服务”正在产生裂变效应。在此基础上,该行以“菜篮子”“肉盘子”“饭桌子”等行业为核心,着手建立供应链金融“1+N”服务机制,为上游农户提供“订单预付款融资”,为下游物流企业定制“运粮相关产品”,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金融生态链。
据统计,近三年来,攸县农商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超80亿元,扶持400余家农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品线升级等目标,让金融“活水”在田野间静静流淌,与辖内涉农经营主体共同释放出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