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4/12/pc20241224812c4035c52b4cc1a919132a0f99e195.jpg
受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固、大型银行下沉、银行业利差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各地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面临存贷款规模增速不及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4-12/24/035661.html

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2024/12/24 作者 谭夏媚

受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固、大型银行下沉、银行业利差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各地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面临存贷款规模增速不及预期、不良贷款双升以及利润下降等多种问题,不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三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频繁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从涉及处罚业务分析来看,罚单涉及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员工行为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如何强化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小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成为中小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一是竞争压力大。随着经济下行,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中小银行为了抢夺客户资源,除了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以及降低费用之外,还会加快贷款审批流程,这可能会导致其部分贷款的“三查”环节走过场,流于形式,未能把好“第一道风险关卡”。二是信息不对称。部分借款人为了能顺利获得信贷资金,对自身不利的信息未能如实反馈给中小银行,中小银行难以获取完整真实的数据。如一些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银行很难全面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误导了后续的审查审批工作,给信贷资金安全埋下隐患。三是外部环境复杂。在经济下行期,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快,增加了“三查”的难度。如部分个体工商户在获得信贷资金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未能持续经营而注销了经营主体,以及个人客户由于突遭家庭变故等多种情况,引起的信贷风险,致使中小银行在贷后检查时未能及时、准确发现风险隐患。

(二)内部因素

一是经营理念出现偏差。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中小银行的经营理念出现偏差,管理层过于关注信贷规模的扩张,将贷款发放数量和金额作为主要业绩指标,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大量发放贷款,对基层考核层层加码。部分中小银行重短期利益、轻长期风险,只看重眼前的利息收入和业务收益,忽视了潜在的长期信贷风险。如部分中小银行习惯于“垒大户”,将信贷资金集中提供给少数集团或公司,一旦经济形势恶化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这些贷款就可能成为不良贷款,给其带来巨大损失。二是机制体制建设不完善。部分中小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没有及时根据市场变化、监管要求等变化调整内部信贷制度;责任追究工作“宽、松、软”成为常态,不良贷款问责机制未能很好起到纠偏作用;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无法满足对信贷业务进行深度分析及精准管理。三是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中小银行信贷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经验欠缺,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如新从事信贷业务的员工不熟悉复杂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贷前调查时未能发现潜在风险。部分信贷人员工作态度敷衍、责任心不强,为完成业务指标,没有认真开展“三查”工作。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转换经营发展理念,提升管理质效

一是树立科学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理念。中小银行应摒弃以往追求短期效益和重发放、轻管理及“垒大户”的错误经营思路,切实转变管理思路,把信贷资源分配给更多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客户,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制造业、绿色产业以及民生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和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结构更加均衡健康。三是坚持客户导向。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洞察客户需求,细分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信贷方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健全信贷业务管理机制体制,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体制。中小银行应根据市场变化、行业特点和监管要求,制定具体、明确且可操作性强的信贷政策,涵盖贷款投向、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为信贷业务提供清晰指引。二是建立完善的信贷合规管理制度。中小银行要明确各岗位在信贷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发挥问责的纠偏作用。三是优化考核指标。中小银行不应简单将贷款发放数量和金额作为主要业绩指标,而是兼顾贷款质量与工作效率,切实发挥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

(三)严格落实贷款“三查”,把好风险各道关卡

1.扎实做好贷前调查。一是中小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要对借款人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要深入了解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份信息、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资产负债等。二是要详细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如生产规模、市场份额、财务报表等;并要关注其信用状况,查询征信记录、有无逾期违约等历史信息,落实“双人调查”要求,确保贷款用途真实、合法,还款来源可靠,防范虚假贷款和欺诈风险。三是应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中小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要综合考虑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风险、市场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强化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做实贷时审查。一是中小银行信贷审查人员应进一步提升工作责任心,对贷前调查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仔细审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核实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防止虚假信息和资料造假。二是要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贷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要素,制定合理的贷款方案。三是中小银行信贷审查人员要对于贷款资料和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及时指出并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贷款风险可控且符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和经营目标。

3.加强贷后管理。一是动态监测风险。中小银行应建立贷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切实跟踪贷款资金流向、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信号,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二是完善处置机制。中小银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贷款处置预案,根据风险程度和贷款性质,灵活运用现金清收、重组、核销等多种方式,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降低损失。

(四)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形成共抓共建良好局面

一是强化内部协同。中小银行信贷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财务、法律、审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的风险分析会议制度,及时共享信贷业务中的风险信息,共同研究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抓实业务风险防控工作。二是加强外部合作。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等外部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和监管动态,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和风险预警信息。

(作者单位:广东英德农商银行)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