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4/8/pc20240827a7ecfc09c6c04d48b5277b7f36c23065.jpg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4-08/27/032891.html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2024/8/27 作者 钟梧汉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意义、经验规律、实践路径和工作要求,系统回答了事关就业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蕴含着深刻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为我国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笔者认为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中,必须深刻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丰富内涵,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全局观念,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同步发力,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在解决好“从无到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有到优”。

(一)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就业与发展是相互牵引、相互带动的关系,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产业与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同时,探索开展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价,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布局对就业的影响评估,推动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此外,要密切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推动优质人力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中的重点行业集聚流动;并加大对吸纳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帮助经营主体减负稳岗。

(二)优化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复杂,既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宏观方面的影响,也有劳动者技能不强、就业观念不合理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供给侧,劳动力供给不能有效适应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导致人力资源供需错位。要坚持需求引领与供给优化同向发力,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努力把人力资源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更大增量。同时,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改革,提高大中专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匹配度,并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职业培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推进“多师融合、多技集成”。

(三)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稳住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培训见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要强化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一体联动,培育壮大特色劳务品牌,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要持续完善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服务。

(四)大力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就业公共服务是落实就业政策、实施就业失业管理、促进市场供需匹配的重要载体,服务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群众体验感、满意度。要加快完善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就业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要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重心下沉、覆盖城乡,聚焦人员集中居住区、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通过统筹资源、科学布局,联合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建服务网点。要强化数字赋能就业服务,建立“全国统一、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就业信息系统,推动内外数据深度共享、岗位信息全域共用、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人岗精准匹配、政策精准落实,推动“人找服务、人找政策”向“服务找人、政策找人”转变。

(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优质的就业环境、完善的发展环境、全面的法治保障,是激励广大劳动者焕发就业创业热情、释放创新创造潜能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成色。要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薪酬指引服务。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制度,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和相关指引、指南的落实,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要完善根治欠薪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欠薪隐患排查;加强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深化数据分析与研判能力,对潜在风险进行动态跟踪与及时预警,同时制定详尽周全的工作预案。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现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条:“两个着眼”推动“审计作为”更好适应“审计地位” ——以扬中农商银行为例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