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田岸,云树稻菽,缀翠浮蓝。由近及远,农田连片,恰似墨画舒卷。初秋时节,西辽河平原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宁省彰武县满堂红镇一改旧貌,昔日的“沙窝子”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万亩田。山乡巨变,源于一条河——柳河的生态治理。而农发行辽宁阜新市分行1.9亿元支持柳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新时期金融机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悠悠古河水物泽润民心
白沙坨上牧牛羊,寸草稀稀泛白光,天地相交树无觅,中间灭影风沙扬。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省出了名的“沙窝子”,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每逢春季,漫天风沙掠过辽河平原,直扑辽宁中部城市群。柳河——彰武县的母亲河,辽河右岸一级支流,从科尔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是辽河中下游主要的泥沙来源地,因此,被称为“北方小黄河”。风沙不仅飘散在空中,宽阔的河道也是风沙的策源地。而经年累月形成的大面积次生沙地,被人们称为不打粮的“破烂地”。治理柳河是彰武人民的夙愿,也是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辽宁省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
2020年7月,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包括河道综合治理及对沿岸乡镇沙化土地生态治理两部分。为确保资金需求,按照总省行有关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政策,农发行阜新市分行立即组建业务团队靠前服务,帮助地方政府梳理整合资源,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实现“旱改水”项目资金顺利落地。截至目前,累计投放1.9亿元农村土地流转贷款,全力支持柳河流域彰武县“旱改水”项目建设,助力生态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昔日“闹德海今朝“赛江南”
“闹德海”有蒙语白沙湾之意。坐落在彰武县西北部的闹德海水库,是柳河中上游大型水利枢纽。在柳河东岸的大冷镇,闹德海水库一池碧水经过玻璃钢管道及矩形沟槽引水设施,一路奔腾流向下游数十公里的“闹德海”——上三家子村。这是柳河流域生态治理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的一期工程,建设规模800公顷,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及田间道路等工程和土地流转。
柳河是辽河流域含沙多的一条支流“。以水含沙”是彰武县柳河流域生态治理——“旱改水”工程的一大创造,已被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引柳河水进田后,留下的泥沙成为优质肥料,使沙地变良田,同时大幅减少排入辽河的泥沙。而形成的大量湿地,涵养了柳河流域自然生态。如今“,旱改水”一期工程已施工完毕,形成了1万余亩灌溉水田。
昔日“闹德海,今朝“赛江南”。当地百姓世代期盼的“柳河畔,涓涓之水,瀚海荒丘涨碧流”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上三家子村成为柳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首批受益村屯,当项目完全建成后,包括大冷镇在内的3个乡镇10个村的耕地都将得到有效改良,总面积4.5万余亩。
瀚海泛稻浪沙田米花香
在满堂红镇蘑菇沟村,农民刘志鹏正准备去沙地大米产业园上班。“‘旱改水’后,家里的沙丘地土质好了,产量也提高了。今年,我把48.85亩地流转给水资源公司管理,流转费加上政府补贴,一年收入34195元。另外,我还在园区务工,一年工资还能挣到1.9万元。”刘志鹏说。
过去,蘑菇沟村前的柳河是个“直角弯”,河水自西向东再向南,从村口匆匆绕过,农田借不上力。“旱改水”后,铺设的引水沟槽构成的一方方灌溉矩阵,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块块翡翠,从前光秃秃的蘑菇沟村变成了绿油油的稻乡。
秋水静,柳河南,乡村振兴谱新篇。如今,和农民刘志鹏一样,柳河两岸两千多户农民家中的沙丘地变成了沃土良田。彰武县水资源公司工作人员高龙说:“在农发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柳河流域彰武段沿岸所涉及的农民顺利拿到了土地流转资金,乡亲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腾出身子加入到沙地大米产业园工作。自去年以来,陆续有600多户附近农民在项目区务工。”柳河流域治理在改善自然生态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