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挑战,发展普惠金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是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
如何高质量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拓宽服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及服务成本,有效地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覆盖面及便捷性。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为有效满足“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新明认为,商业银行若放大普惠金融的社会效应,需做细做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由国家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全国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格式规范、标准统一、行业互通、区域互联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具体可包含但不限于水电、燃气、法律诉讼、通讯、税务、招投标、海关、违法犯罪记录、出入境、从业人员等公共基础信息,并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维护更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拓宽信息数据应用场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数字支撑。
二要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公安部门建立完善打击电信诈骗、网络套路贷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强化金融犯罪案件侦办和源头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大普惠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将推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纳入基层组织和金融机构网点宣传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中,聚焦老年人和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活动,提升人民群众金融素养。
三要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商业银行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到业务运营全链条中,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推动从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并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数字通道打通,推动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