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里,珍藏着一件破旧的棉布挎包,透过密密麻麻的补丁,绣在上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仍然清晰可见。这件挎包的主人就是被誉为“全国金融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山东省“五好职工”、农信“大挎包”原型及其精神的源自者——李金玉。
● 挎包里装的是党性和初心
1954年10月,响应党中央号召,苍山县筹建信用合作社,根据党组织安排,李金玉任下村乡筹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涧村信用合作社的筹建工作,并在首届理事会上当选主任。
工作中,李金玉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走到哪里,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讲到哪里,走到哪里,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哪里,时刻关心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做“买卖”属于投机倒把,是违法犯罪行为。一天,有一位姓郝的社员碰到李金玉,小声对他说:“你能不能贷点款,我贩头牛,挣几个钱咱俩花花?”李金玉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严肃地说:“你这个人怎么捡着犯法的事干,挑着‘反胃’的吃?就是你自己的钱,也不能拿去投机。”受到拒绝和教育的郝姓社员惭愧地低下了头。像这样的事情李金玉还遇到了许多,他都能够坚持原则,不为私利所动,并对他人严令喝止,说服教育。
● 挎包里装的是民生和希望
李金玉在信贷服务中牢记让社员富起来、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建社初衷,坚持做到知农、智农、支农。
知农,就是心里时刻装着社队和农户。工作中,李金玉总是边串乡、边调查、边研究、边数算千家万户的款项来路和花销用项:春天,哪个队该买犁铧、铲头和长筐,哪一户该修房子拉院墙;夏季,哪个队该买杈把、扫帚、扬场锨,哪一户有病治疗需用钱;秋后,哪个队开山劈岭需用铁锤、大锹和炸药,哪一户卖了蔬菜和山果;冬季,哪个队年终决算要分钱,哪一户“号”猪、卖姜要存款。通过对服务区内生产队和农户各方面情况的详尽了解,确保了李金玉有的放矢地开展登门服务。
智农,就是在解决生产队和农户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帮着想点子、出办法。李金玉心里总是惦记着涧村信用社辖区内6个大队、24个生产队、632户社员。他把为社员服务、帮助社员解决困难当做自己的最大幸福,所以,见事就管,遇事就揽,管得多、揽得宽,自己不懂就请教别人,一定得把事情办到底。当地群众都说李金玉是个“百事通”,还说“大挎包”看的准、算得灵,都把他当做“主心骨”,有事愿和他唠叨唠叨,让他帮着拿主意。
支农,就是给予贷款扶持。当年,枣峪大队是涧村信用社服务范围内最困难的大队。1958年以前,每年的口粮有一半需要国家供应。到1958年末,这个大队集体和社员共欠信用社贷款4000多元,平均每户100多元。涧村信用社通过理事会讨论决定,把社里的资金重点用来支持这个队,并由李金玉去帮助这个队发展生产、安排社员生活。经过队干部和社员的努力,以及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这个大队逐步改变了贫穷面貌,1959年粮食开始自给,1961年以后就变成了余粮队,到1964年,这个队的集体的欠款早已还清,公共积累也扩大了,80%的贫下中农都有了存款。从建社到1965年十年的时间,李金玉一共向社员贷款近5万元,帮助社员克服了买粮、喂猪、搞副业、添农具、修房屋、治病等方面的困难。贫下中农把李金玉当作“贴身棉袄”,觉得他又知心,又温暖,又实诚,又牢靠。
● 挎包里装的是敬业和坚守
李金玉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三勤四上门”的经验,“三勤”即脑勤,多为人民生产生活着想;嘴勤,宣传金融政策家喻户晓;腿勤,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四上门”即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送上门、发放贷款“三查”上门、催收贷款上门。
李金玉常说,贫下中农委托咱办信用社,咱就得忠心耿耿,一丝不苟地管好钱、用好钱。为此,他曾为2分钱的差错彻夜难眠,当查出是少付了储户利息时,第二天清晨,他就翻山越岭把2分钱送给了储户。有一次,听说一储户要用钱,他顾不得吃饭,顶风冒雪,卷了棉裤腿、赤着脚,为储户送了去。有一个放羊的社员捎信给李金玉要取款,李金玉送款上门,放羊的上了北山,他追到北山;放羊的又到了南山,他又追到南山把钱送到放羊的手里。李金玉一心服务群众,认真做事,讲信用,在当地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也带动了业务的开展。
李金玉获得的荣誉及其产生的影响在全国金融系统是绝无仅有的。但他始终没有自满和膨胀,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更虚心、更依靠群众、更脚踏实地地工作。
如今,虽然李金玉老人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大挎包”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牢记初心使命、奋力砥砺前行。“李金玉、大挎包,有钱朝里存,用钱往外掏。”当年在兰陵县抱犊下的这首童谣如今仿佛仍在回荡,传承和弘扬“大挎包”精神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