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21/6/pc2021060842646a16838c4ed5ba518937e6fbca67.jpg
向孝顺的父亲坚定地执行原则,除了给自己留下一点救命口粮外,把自己定额的其余部分粮食全部给了老母亲。1978年冬,8岁的我陪同父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21-06/08/012447.html

清廉家风润初心

2021/6/8 作者 汪国祥

向孝顺的父亲坚定地执行原则,除了给自己留下一点救命口粮外,把自己定额的其余部分粮食全部给了老母亲。

1978年冬,8岁的我陪同父亲在牌楼信用社值班室守库。那个年代,父亲和很多同事以社为家,当时的安保设备简陋。下半夜,我突然被脚踢醒,迷糊中我睁开眼,看到父亲被两个蒙面歹徒压在身下,逼迫他交出保险柜的钥匙。面对两名手持凶器的歹徒,父亲与歹徒殊死搏斗。惊慌之中,我忘记了害怕,哭着向歹徒扑了上去,哭喊声和激烈的打斗声惊醒了信用社其他员工,方戴明、戴福祥等老前辈闻声赶来支援,歹徒们扔下匕首,抢走了父亲和我的所有外衣,以至于那一年我只能穿着舅舅的旧棉袄熬过寒冬。

1982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商潮涌动,信用社的贷款成了社会上的“香饽饽”,镇上村里做小生意的、跑买卖的都来找父亲,都希望能在他那儿贷点款做本钱,有的拿几斤鸡蛋,有的拿一条烟,一时间父亲的办公室和家中人满为患。父亲白天忙着公事,对于合规诚信、符合条件的客户当场办妥,不符合条件的无论是谁,父亲都拒之门外。晚上在母亲的陪同下,父亲把烟酒、鸡蛋等礼品整理好,全部退给那些借款人,维护了自己的底线。

工作中的父亲克己奉公,一生廉洁,是同事眼中的好党员好干部,是群众眼里最敬业的师者长者。每逢邻里纠纷、兄弟分家,乡亲们都请父亲居中调解。“化解矛盾要公开公正,只要有一颗公心,不偏不倚,老百姓就能信服你。”父亲常说。

生活中的父亲,乐善好施,曾收留太湖县一落难人家,一家五口在我家居住半年之久,离别时男主人带着全家人对老父亲行跪拜大礼,彼时情景,历历在目。“人活一辈子,谁都有不顺心如意的时候,能帮别人就帮一把,能做点好事就多做点。”父亲常说。

1993年,我从银行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父亲和我秉烛夜谈,给我立下了八条禁律,后来我笑称自己是“八戒”,时时铭刻在心:一不赌博,二不贪心,三不收人钱财,四不惹是生非,五不好逸恶劳,六不骄傲自满,七不违纲违纪,八不得理不让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用他一生的责任,最终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作为孩子,无论走多远,身后总会有父亲深情悠远的目光追随,无论自己的人生过得艰难或精彩,最后总会活成父亲的样子。这些年,我谨记父亲说的“八戒”禁律,初心永固,践言践行,并将“八戒”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扬和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人生八德。

这些年,我牢记爷爷扶危救困的场景,知足常乐,予人玫瑰,成为安徽省仁众基金会第一届创会会员,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支持着小、中、大十余位贫困学生,为修桥铺路、敬老养老、脱贫扶贫等社会公共事业捐助善款二十余万元。这些年,我牢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我的孩子珍惜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欣慰看到我的孩子勤学修德、自律自强、乐于助人。我很有幸,出生在一个党员家庭,在爷爷奶奶与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从优良家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了一名注重修养、注重品行的共产党员,时刻以法律和廉政准则为标准,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地生活情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戒律之心,不逾越道德这个底线,不逾越法律这个高压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对自己要求就是要严一点,做事公平、公正、公开,工作尽心、尽职、尽责。

(作者系安徽青阳农商银行副行长)

上一条:稻田守望者
下一条:贷款故事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