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融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记者获悉,各地农信系统积极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加速信贷结构调整,努力改善金融供给,做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金融服务。同时,各地农信系统全力支持“去产能”,大力支持特色农业产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并进一步挖掘农村金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传统优势,对分散的服务供给进行整合,增加服务频次,扩大服务半径,增强了客户体验,大大提升了普惠金融水平。
在基层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地农信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抓牢地方特色产业这条主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出符合地方特色的信贷产品。如广西三江县农信联社推出的“侗乡茗茶贷”就是一款针对从事茶叶加工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推出的纯信用、门槛低、额度高、放款快、可循环的特色信贷产品,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资金问题一直以来是发展的难题,“侗乡茗茶贷”的“诞生”,为更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茶农茶企释放了金融信贷“红利”,得到了众多茶农茶企的“青睐”,推出至今3年的时间,该联社投放了近亿元的“侗乡茗茶贷”,得到了广大茶农的认可。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农信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信机构与三农共生共赢,环保、节能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将给农信机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从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来看,绿色金融不仅符合农信机构做小做优的市场定位,更有利于防控信贷风险。”三江县联社负责人称。
记者发现,各地农信机构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加速业务转型,在支持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信贷规模的压降方面,各地农信机构采取具体的措施,本着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稳步压缩部分高过剩、高库存、高杠杆行业融资,调整信贷资金流向,对客户的准入及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对产能过剩企业分区域、分行业实行融资总量控制,推动优化贷款结构。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目前对产能过剩行业限制愈发严格,与之相关的大多数项目贷款不能获批。”某联社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但是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该支持的照常支持。”他解释说:“我们始终认为夕阳行业中也有朝阳企业,即使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我们也是有保有压,其中的行业龙头我们一直支持他们兼并整合、做大做强,这部分贷款的投放是不降反升的。”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还谈到了“去产能”的困难。有专业人士表示,产能过剩行业占据银行业大量的信贷资源,随着国家加大“去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力度,银行压降信贷规模的决心很大,但压降的难度也很大。
河北省农信联社保定审计中心主任孙双伦告诉记者,目前,有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将资金投向“两高一剩”产业,存在金融风险的问题。因而,孙主任提出,希望农村各级党委政府、监管机构、人民银行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加大监管力度。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朱苏荣指出,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金融立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缺少针对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相关标准尚未统一,部分领域存在政策空白。
朱苏荣建议: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制定“绿色金融法”,明确绿色金融范畴、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加快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同时,在制定和修改其他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时,也应体现绿色金融原则。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对现有绿色金融各项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进行整理,并按“绿色金融法”的立法思路和原则进行整合、修改和完善,作为《绿色金融法》在相关领域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规范,并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行前瞻性指导。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计划分步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加强信息披露方面的国际协调,完善并统筹绿色金融分类标准,推进标准国际趋同。
对于农信系统如何助力“去产能”,有专家表示,农信机构服务须由“高、大、全”向中小微转变。首先要选好区域,重点围绕产业新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主动出击,有目标、有计划、有营销。要选好主体,重点支持那些处于成长期、成熟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要重点支持那些信用良好、综合实力强、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同时要注意选好贷款方式和业务品种,优先支持有足值可靠抵押质押担保的中小微企业,积极支持有可靠保证担保的中小微企业,严控关联担保,严控无实际担保能力的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此外,农信机构需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支持辖内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种植养殖业等“绿色”农业项目;充分发挥渠道优势、资源优势,为农业提供融资以外的服务,如通过自己的电商平台为其代销产品,实现资金率、人流、物流的城乡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