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为客户办理现金业务。
70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时代车轮,坚守“三农”阵地,秉承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和担当。从一个算盘、一个挎包起家,农商银行不仅成为农民家门口的“家庭银行”,更是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6.7万山东农信人服务“三农”的初心。他们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关心着农民的金融需求。老董就是其中一个。
老董不老。“父亲干了一年农金员联络员,仿佛年轻了十岁。”老董的儿子董国栋说。
老董名叫董庆松,今年65岁,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日照市东港区陈疃农信社代办员、业务员、信贷员、副主任。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级先进工作者,曾荣获“省级支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退休多年后,董庆松又干起了东港农商银行疃支行农金员联络员,“只要‘公家’需要,干到多少岁咱都愿意!”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信用社破茧而出,历经人民公社、农业银行管理、行社脱钩、两级法人、人行代管、统一法人、股份制银行等多次体制变迁。当问及董庆松对几十年体制变迁有什么感受,他沉思片刻,笑着说:“不管是农信社还是农商银行,我们和农民都是最亲的。”
从“挎包银行”到“家庭银行”——始终与农民在一起
别看老董平凡无奇,在陈疃镇,他可是个“大人物”。许多村民发家致富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老董是我的‘财神爷’,多亏了他2001年贷给我的3万元钱。”做石材加工的吴强,如今正忙着投入500万元盖新厂房。
“我是靠1991年老董贷给我的2000元起家的,他待我跟亲兄弟一样。”做运输起家的许崇军,如今拥有一支300多人的工程施工队。
从1991年转正到2007年退休,他发放的4500笔贷款没有一笔逾期。这是如何做到的?农户们心里最清楚:“这是老董背着挎包跑出来的。只要有业务,不管几点、不管多远,老董挎上背包就来。”2000年之前,信用社员工每天挎包下乡,包里装着公章、票据、复写纸,在田间地头办理存贷款,农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挎包银行”。
“只要跟得上,考察好、跟踪好、服务好,就没有逾期。”老董的总结很简单。
“人熟、地熟、情况熟。谁家有几口人、都做什么工作、锅台朝向哪里,老董最清楚。他始终与农民在一起。”曾任陈疃信用社主任的许玉香为老董的话作了注解,“凡是能帮助农民致富的,他就积极给予支持;凡是不该发放的贷款,无论是谁,他都坚决不贷。”
如今,董庆松的挎包已变为平板电脑,“家庭银行”服务模式正在当地推广。客户经理依靠网格化营销与整村授信工程,主动上门为农户开展信用评定,凭借外拓PAD即时生成贷款额度,农户仅需在手机客户端操作,随贷随用、一次办好。
但是,在贷款之前,大家还是愿意找老董参谋。
“老董可有眼光了,凡是他支持的项目,肯定能赚钱;他不同意的,你偏要干,准赔钱。”农户们说。
从手工记账到智能终端——一分一厘也不能差
“老董能着哩,原先打算盘打得好,现在用智能终端比谁都熟!”河东村农金员许延勤说。
老董的严谨认真,农金员们最清楚。2018年7月,64岁的董庆松担任起农金员联络员,负责联络陈疃镇38个行政村的35名农金员。他制订了计划表,每天走访一位农金员。当前,山东全省农商银行实施“农金点+农金员+农金通+自助机具+电子银行”战略,推进农金员向农金点转变、协理存款向经营客户转变,让农村基础客户业务回归到农金点。
“如今条件比我们当时好多了。”1991年转正之前,董庆松在自家村水陈坡村干过15年代办员,类似于现在的农金员。
老董的儿子回忆说,“那时,银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三铁’,即铁账、铁款、铁算盘。”
2001年,腾家庄代办员意外身亡,只留下一册账本。时任信用社副主任的董庆松只能根据账本上的标记一个个去核查,很多业务是联户联保,信息不透明,他驻村四个月才查清。
“信用社的钱是乡亲们的血汗钱,一分一厘都不能差。”老董如是说。
“农金通”的出现,让算盘和手工记账成为了历史,电子凭证和电子档案成为主流。这种智能服务终端整合了自动存取款、信息查询、智能柜员等功能,集储蓄、代缴、代付款及中间业务于一体。截至2018年底,山东农商银行已在农村布设各类电子机具21.6万台,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有了好工具,咱更要在服务细节上想点子,培养过硬的业务能力,守好用好农民的血汗钱。”这是老董常挂在嘴边的话。
转型发展不忘初心——联系群众不怕苦累
2006年,儿子董国栋从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听从老董的话,“哪都不想,就考农信社。”从普通柜员到科技部再到网点负责人,2016年,董国栋任职陈疃支行副行长,这是老董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怕苦累,只管好好干,组织不会忘了你。’这都是父亲常说的话,也是我们农信人都认可的话。”董国栋如是说。
近年来,人才引进模式的转变,使农信社从传统企业走向现代化金融组织。“基层感受较为明显的是,省联社成立以来,每年都会新招一批大学生员工。持续的人才引进,使农信系统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新生力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员工构成,他们来自国内各大高校,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正用知识才华为转型改革贡献力量。”董国栋这样告诉笔者。
“不管怎样转型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老董这样理解转型发展,“我们转型发展的初心,就是让农民朋友享受到更好的现代金融服务。”
“去单换卡”是老董最近的工作重点。从存单、存折到银行卡、手机银行,从上门收款到网上转账,农村金融又在经历一个转折。存单业务成本高、费时费力、不易保存,与智能系统对接不便;银行卡业务能与智能手机捆绑,让农村老百姓及时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捷。但是一部分老年客户群体还是不习惯使用智能服务,老董就和农金员挨家挨户地介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转型发展后的农商银行的前景绝对不差。董庆松一直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