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19/9/pc201909039a97386eac584a2ea3d2bb76f10caa8a.png
为更好服务“三农”,近年来,我国农信社正在集中精力推动股权改造并向农商银行转制。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末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19-09/03/005070.html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农信机构改革发展成就巡礼(下篇)

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 做新时代农村金融主力军

2019/9/3 本报记者 杨喜明

为更好服务“三农”,近年来,我国农信社正在集中精力推动股权改造并向农商银行转制。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国有农村商业银行1427家、村镇银行1616家、农村信用社812家。这意味着改制进程已经过半。

产权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将原来的农信机构变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中,它们的地位在不断提升。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商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农商银行上市第一股。2016年9月2日,江阴农商银行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交易,实现了农商银行A股上市的突破。到现在,A股已有7家农商银行,港股登陆了3家农商银行,其中重庆农商银行已于8月成功过会,回归A股市场。当前,共有12家农商银行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全国各地还有几十家农商银行正进行上市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据银保监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农商银行资产总规模接近2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7%,其中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农商银行有近30家,占农商银行总数的2.4%。

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有温度的。多年来,他们在服务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以点多面广和资产总规模而言,作为不可替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机构被业界誉为“宇宙第一大行”,一点也不为过。

服务县域的农信成就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农信系统为“三农”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以下历史数字对比中可看出农信社改革前后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行业变化:

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亿元,不良贷款514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36.93%。自1994年至2003年,全国农信社连续10年亏损,2002年当年亏损58亿元,历史亏损挂账近1500亿元。

而经过农商银行改革发展之后,到2018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32.27万亿元,负债总额29.91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1万亿元,小微贷款余额8.02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90.48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1.4%。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全国农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212亿元,不良贷款率4.29%,拨备覆盖率为122.25%,资本充足率12.77%。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从出现之日起就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市场最贴近农户的金融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促进农村金融及社会发展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省联社人员这样评价农信机构对县域经济作出的贡献。

精准扶贫的农信担当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信机构在省联社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扶贫精神,因地制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让无数贫困户受益。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国农合机构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约1660亿元,同比增长18.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据悉,广西农信社多年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精准扶贫决策部署,以金融精准扶贫为主战场,全力以赴服务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他们坚持产业引领,以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按照“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工作思路,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多种担保方式,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强扶贫的“造血功能”。

为配合自治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广西农信社大力推进支持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制定了对扶贫重点县、片区县贷款增速以及农户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区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对到贫困县开办的扶贫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期限优惠、贷款利率优惠、抵押担保优惠、贷款准入条件优惠”四项优惠政策,在广西银行业首创推出农民建房按揭贷款“安居贷”以及针对扶贫对象的“致富贷”,与自治区财政厅、扶贫办合作在20个贫困县开展扶贫小额奖补贷款。

江西农信金融扶贫则是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江西省农信机构加大金融扶贫资金投入,提高金融扶贫质量,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不少于300亿元,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增幅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幅、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西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孔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扶贫工作中他们首先坚持精准方略,提高金融扶贫的对焦水平。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按照江西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规划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做好26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提升扶贫效能,力争2020年以前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每年都高于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精准把握贫困数据,加强与地方政府、扶贫办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全面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居住条件、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建立服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推动金融资源与扶贫对象、脱贫项目精准对接。

安徽省农信联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扶贫精神,指导全省农商银行在金融扶贫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安徽省联社相关主要领导介绍,省联社与省扶贫办联手推出了“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期限、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制作扶贫小贷“明白纸”,让贫困户明白怎么贷,找谁贷,贷多少,怎么还,让其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发放小额信用扶贫贷款余额占全省小额信用扶贫贷款投放总量的98%以上。安徽农金机构创新推出了多种精准扶贫模式,达到了政府、农商银行、企业、农户多赢的局面。

乡村振兴的农信作为

多年来,全国农信机构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他们坚持稳中求进、砥砺前行,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很好地履行了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

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农信机构从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局出发,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眼,坚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更多的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浙江省农信联社推进全省农信系统深入实施机构网、电子网、人员网的“丰收三网”战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特色服务渠道体系。目前,浙江农信近4200个物理网点遍布城乡,3万个金融服务点、1.3万余台ATM机进村入社。近三年累计投入25.38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创新打造集金融、电商、物流、政务、公益等社会资源“五位一体”的“丰收驿站”11169家,村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浙江农信建成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四银并驱”的电子服务网络,研发上线“丰收互联”平台,微信银行新增多项功能,推进丰收购、丰收家建设,持续优化客户体验,为“互联网+”服务“三农”创新创业注入强劲活力。他们还走访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农户和三分之一多的小微企业,建立了1000多万户农户和近20万家企业档案。

据介绍,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河北农信社通过与省农工办的协调沟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合力推进,健全完善“双基”共建体制机制,制定了全面推进“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五年规划,2017年,“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列入全省农村工作重点工作;通过细化工作举措,稳步建立起了地方党委政府主导、农信社组织实施、行政村“两委”配合、城乡居民参与的“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工作格局。通过持续推动营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提升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全力支持历史新阶段中的“三农”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无论是飘摇在风雨中,还是在改革发展时期,农信机构都在为“农”字奔波,承担着支农服务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银行业监管部门积极引领和大力推动下,农信机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历经风雨的农信机构虽然在支农工作中发挥了先锋作用,但深化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不过只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不断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信用合作号”这艘航船,必将驶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湖南省召开资产证券化培训会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