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19/8/pc201908206b30384aa0f146f89ae52fc1147adc29.png
“中国的金融行业过去一直是以‘忽视内涵型增长、注重数量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发展,但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通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19-08/20/004898.html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农信机构改革发展成就巡礼(中篇)

明确市场定位 深化体制改革 加速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型

2019/8/20 本报记者 杨喜明

“中国的金融行业过去一直是以‘忽视内涵型增长、注重数量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发展,但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通货紧缩后,这种发展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以及挑战。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重视。这也促使了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一位省级联社办公室人员称。

令人振奋的是,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农信社迎来巨大发展机遇:通过使用国家资金来支持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并对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以县为单位,各个县级信用社统一为一个法人,再在县级法人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省级农村信用社,对各县级联社行使统一管理,而省联社的管理责任则由省政府负责。逐步放宽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的限制措施,并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信用社的投入力度,从而解决农村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的历史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愈加完善,竞争力有所增强,其组织架构、风险防范与经营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向现代金融企业前行

2003年,一份文件揭开了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改革的历史新篇。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在浙、鲁、赣、贵、吉、渝、陕、苏八省市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历程由此开始。

省级政府主导,央行资金扶持。农信社的管理权虽几经易手,却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反而因管理体制的混乱,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针对农信社在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新改革试点方案指出:由省级政府承担辖内农信社的管理和风险责任;可以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继续维持合作制等制度形式,推行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各类经济主体和自然人入股;给予八省市部分农信社保值储蓄利息贴补及适当税收优惠政策;农信社历年亏损和资产损失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由央行通过发行专门票据的方式核销农信社自2002年以来的历年亏损和资产损失的一半。

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央行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措施,让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农信社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本金,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央行所设定的票据兑付条件,也为推进农信社改革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试点方案的创造性改革设计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一年后,第一批农信社试点省产权制度的改革成效相继显现:2004年5月24日,贵州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成立。这是深化农信社试点改革启动后成立的第一家农合行。2004年8月13日,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这是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启动后成立的第一家农商银行。实践证明,按照改革试点方案设计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农信社所有者缺位这一根本问题,抓住了农信社改革的要害。

试点地区农信社改革的示范效应,大大激发了其他省份农信社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8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了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范围,新增加21省市作为改革试点。

“这次改革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农村信用社的越发商业化,虽然建立了法人架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历史性包袱,因其发展较晚,收到的局限也较多,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内部控制方面仍有较多的问题,经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信联社负责人如是说。

改革触角纵向延伸

2006年,中央的一纸文件彻底宣告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2006年12月22日,当时的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项旨在通过引入全面竞争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举措,为改革步伐有所减缓的农信社带来了压力。

新举措大大刺激了商业金融的投资热情。一时间,多家金融机构开始申请前往农村开设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民间自发组织的资金互助社也开始进入谋划冲刺阶段。原本由农信社“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响起他人的声音。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竞争开始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农信社自身的改革遇到了难题。为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政策设计目标,央行进一步提高了农信社兑付票据的门槛,使得一批在改革中没有“做好功课”的农信社被挡在了票据兑付的门外。此外,农信社内部“形似神不似”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显得疲于应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信社向前发展的步伐。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让一批习惯了坐享垄断利益、寄望于政府救助,但却对市场化改革无动于衷的农信社品尝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此次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以法人为单位,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增强服务功能、强化约束机制、地方政府负责、国家适度支持”的总体要求,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这两个重点,加快推动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改造、产权制度改革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改进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将各个县级农村信用社组建成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并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信用社省(市)级联社,地市级成立专门的办事处,用以协调省联社与县级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工作及往来。

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海口市举行了挂牌仪式。作为全国最后一家挂牌开业的省级联社,它的诞生,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标志着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省级联社的组建是2003年以来农信社改革的又一个突出亮点。但是,在产权组成结构和权利分配上的倒置,却使得省级联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近年来,随着基层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与县级法人自主管理上的冲突时有发生。有关业界人士要求改革省联社管理模式,乃至取消省联社的呼声日渐高涨。

事实上,关于应当改革省联社管理模式的观点,已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其中还包括有关监管部门。但究竟怎么改,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省级联社的改革恰恰是农信社改革走向深入的一种表现。这也表明:农信社的改革越来越趋于市场化。而这也正是改革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事实也表明,这一发展思路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在市场化的衡量尺度下,农信社系统已经开始产生分化。那些在市场化改革路径下走得越早、越远的农信社,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脚步依然在延伸。近年来,为了发展的需要,银保监会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公开上市。同时,大力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其整体健康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种新形势的鼓励下,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重庆农商银行的成功上市,使其成为全国第一家社会公众持股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这不仅是重庆农商银行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也必将对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摸索和徘徊,农村信用社终于明确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发展道路。农信人用自己的双手掀开了一篇篇农村信用社新时代下的崭新篇章,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这是一段旧貌换新颜的壮阔历程,这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河北省农信社精准发放扶贫贷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金融支撑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