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山西沁水农商银行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深入农业企业,走进蔬菜大棚看望菜农,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农商银行信贷支持农民增收脱贫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沁水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1.金融扶持给力。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发放扶贫贷款1.2亿元。其中:发放企业精准扶贫贷款13户8073.24万元,较年初净增233.4万元;发放个人扶贫贷款3865.95万元,受益群众达637户。一是创新小额信贷,为扶贫送去“及时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小额信贷,凡创收增收项目,均可申请贷款,实行户申请、村初审、乡审核、县复查、银行审定五步法,贷款最多可以达到5万元。二是支持创新创业,为脱贫架起“高速路”。以“蔬菜、杂粮、畜牧、林药”四大特色农业为基础,“旅游、光伏、电商”三大产业为支柱,鼓励贫困户创新创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赢得幸福。近3年来,该行发放种植养殖业贷款1.21亿元,让1892户农户受益。三是助力创新企业,为脱贫安装“稳定器”。沁水农商银行对全县龙头企业进行摸底调研,探索出“农商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培育了润泽农业、圣康蜂业、鑫伟精铸等10余家龙企业参与扶贫事业。
2.多种模式经营。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沁水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土地流转建设大棚,由农民承包大棚种植,再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环节服务,收取一定数额的大棚承包费用以维持公司持续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张马煜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侯村的鑫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的是村民承包大棚,每年缴纳一定数额承包费用;青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的是从村民销售蔬菜每斤收取0.05元的办法来维持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三是“公司+基地”模式。端氏村的华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应郭村的诚义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则采用投资人单独投资,雇佣当地村民帮助种植,公司负责承担经营风险,村民赚取劳务费的经营模式。
3.种植收益良好。在调研中从种植户反映的情况看,日光温室每标栋每年可净收益2万元,春秋大棚每标栋每年可净收益1万多元。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沁水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大棚的农户,每年可收入3万元;在公司打工的农户,每年可收入5000元;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贷款的方式入股,每年可分红3000元。设施蔬菜产业每年为沁水县带来5000万元左右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
对策与建议
1.构建金融扶贫新格局。一是要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多元协作机制,研究制定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责任清单及考核目标。二是加强扶贫部门、贫困户、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用好用活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扶贫政策,切实增加金融扶贫信贷投入。
2.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扶贫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整合各类财政资金与扶贫资金资源,合理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更好地撬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二是政府应对服务于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在税收优惠、财政奖励、费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产生不良的扶贫贷款清收提供必要的司法支持。三是银保监部门应对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扶贫金融机构或扶贫金融产品的不良资产容忍度,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贷款尽职免责制度。
3.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加大扶智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教育农民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去认识信用的重要性,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是以村为单位开展信用评级。对农民个体、农村集体和镇集体进行评级,并建立档案记录诚信情况,在贷款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倾斜,且贷款利率较低。三是建立农村信用监管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道德等多种手段惩戒失信行为,及时纠正个别贷款人将扶贫贷款等同于救助资金的错误认识。
4.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模式。一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实行统一管理,尽快形成几个“工厂型”园区,引领高端发展。二是由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牵头,以合作社为组织主体,以农户为生产主体,采取“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建设一批“合作型”园区,成为未来发展主体。三是积极尝试以农民土地入股,大户或企业投资、村集体开发基础设施的方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社为主体,建设一批示范性“股份型”园区,让农民、企业、村集体和银行实现共赢。
(作者系山西沁水农商银行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