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经济管理作为当前国家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管理体系之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参与到国家相关治理体系中,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经济学基本上正处于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无论从理论研究层面上还是从实践应用上极大促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使公共经济管理理论重要性得到应用,强化对公共经济管理理论重要问题的分析,旨在减少公共经济理论应用探索中的不良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理论 理论研究 重要问题
公共经济管理的内容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
公共经济管理作为现代经济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体系之一,最为直接的解释则是针对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开展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但实际,在针对公共经济管理内涵研究工作中,公共经济管理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别从与公共经济管理相关的活动类型、活动预期取得成果、活动进行中的政策支撑、相关的政策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内涵研究。而我国学者在针对公共经济管理进行中,提出了关于公共经济管理的不同内涵,部分学者将公共经济管理从关系角度进行界定,主要体现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与公共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过程参与要素和过程、公共部门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基于以上三种关系,公共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是从计划、预测、决策形成、活动组织、活动引导、协调、控制过程和监督实施等方面而实现的。而同样有部分国内学者将公共经济管理活动界定为,政府引导下,非盈利社会组织通过自身干预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而进行一系列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最为主要则是促使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与人力充分结合,提升实际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针对公共经济管理含义的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给与了含义研究。但总体而言,公共经济管理主要则是公共经济主体在配套政策支持环境下,通过使用一定的手段、方式,针对经济活动开展计划、组织、引导、协调、资源调配和控制监督的过程,整合影响经济活动开展的内外部因素,以此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最优化的公共物品。
就当前而言,公共经济管理实际进行中可以分为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动态管理主要涉及公共物品生产管理、公共物品分配管理、公共物品交换管理、公共物品消费管理;而从静态层面上看,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涉及到制度、政策、机制体制、方法制定、计划制订、财务和人力等方面的管理中,以上各项管理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
(二)公共经济管理的要素
1.主体与客体
公共经济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涉及的则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就当下而言,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为社会公共机构,主要涉及我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党派团体、公营企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各级社会成员、民间社会经济组织等。经济管理主体直接决定了整个经济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公共经济管理客体主要是公共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对象,主要涉及公共物品、公共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深层次探究,管理客体则主要涉及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管理工具等方面。其中,公共物品管理最终目标则是保证公共物品公平、公正分配和交换。公共经济生产力关系主要是对生产资料进行管理。公共经济生产关系管理主要是对涉及公共经济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外部关系等进行协调管理的过程中。
2.目标和手段
公共经济管理的目标则是保证公共物品得到最优化的分配,满足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达到公共目标,则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手段,在遵循管理原则下,设计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机制、制订管理政策和形成管理计划,有效配置各种管理资源,促使目标最优化达成。
3.原则和途径
原则为途径的制定和选择发挥引导和限制作用。公共经济管理的主要原则则是需要遵循民本性原则、法治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公共性原则等。而在原则指导下的公共经济管理途径主要从计划、组织实施、指挥管理、配置资源、控制监督等方面而实现的。
(三)公共经济管理的功能
1.促使公共经济目标实现
公共经济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最为主要功能彰显则是促使公共经济目标得到实现,为其发挥有效的辅助作用。公共经济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则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人民群众带来福利。那么,主管公共经济活动的公共机构或部门通过制定系统化的计划,明确主体与客体、原则与途径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促使公共经济目标实现。
2.有效调动公共经济生产力
公共经济管理进行中,能够优化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力、科学技术应用数量和应用质量等方面的合理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满足劳动人员与岗位之间的需求,有效调配劳动力,提升整个经济资源管理质量。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管理则扮演着“黏合剂”的功能,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比例,有效激发公共经济管理生产效能最大化发挥。
3.促使公共经济生产关系正确处理
公共经济管理进行的过程中,公共经济生产关系得到正确处理是其贯彻执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经济生产管理正确处理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和谐层面上,通过公共经济主体的责任感、积极性等参与到公共经济管理中,在制度与政策支持下,促使公共生产关系有序开展,促使生产管理目标科学获取。
公共经济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特点分析
首先,管理主体的二元性。二元主体主要是人民大众和社会公共机构。其次,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消费非竞争性,代表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第三,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系统包括公益性组织、社会公共机构、各级民间管理经济主体。其后,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公共经济管理涉及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而需求是不断更新、不断变化和多层次的,难以量化。
(二)公共经济管理原则分析
首先,民本性原则。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尊重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放置在管理的主导地位上。其次,公共性原则。公共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其后,法治性原则。公共经济管理在制度化的范围内执行,严格遵循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第三,公正性原则。公共经济管理公正原则主要关系到处理公正、过程公正、实质性公正,通过政策对悬殊差距大的结果进行调整。
(三)公共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80年代后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主要是马克斯·韦伯在192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关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为典型。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纪末。这一阶段公共经济管理理论则是重点体现在市场化发展影响下的理论,极大受到了市场化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到至今的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后新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超越了以往救治性公共管理理论应用的时期。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经济管理作为当前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应用支撑理论之一,从含义、原则、特点和历史发展延展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以此能够有效提升对公共经济管理的了解,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服务于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创新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齐守印,胡德仁.关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2018(1):1-9.
[2]付伟.关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索[J].成功:中下,201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