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正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华夏文明撒下了第一批农耕文明的种子,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从吃“虫兽果蚌”到吃“粟黍牛鸡”,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吕氏春秋》到《齐民要术》,从昨天到今天,中原崛起急需从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
《围炉夜话》有语:“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晴耕雨读,正是这种“耕”与“读”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只有把文化和文明融合进现代农村发展中,才能让农村发展之路更长远、更持久。
乡村是有尊严的,乡村文化更是有尊严的,农村才是文化最好的承载者与蕴育之地。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原则,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融入现代文明和农耕文化,去符号化、去形式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彰显农村的文化元素。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农村才会有“乡”和“野”的感觉,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
当前,围绕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部署,让我们用“文化+文明”的思路来洗礼农村发展,让乡村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