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速度逐步放缓,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同业竞争持续加剧,经营和风险控制压力加大,转型发展形势紧迫,经营方式亟待调整。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的加速,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压缩着农信社的发展空间,挤压着农信社的利润空间,震动着农信社传统经营方式。因此,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才能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实现农信社新的发展。
内部管理精细化 加强考核提质增效
完善员工薪酬业绩考核办法,构建基础薪酬、绩效薪酬为主的薪酬结构,基础薪酬不参与业绩考核,其余薪酬全部参与绩效考核。将存款营销、贷款营销、不良贷款清收、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进行合理定价,实行多劳多得、靠业绩说话的考核机制。依据业务总量、人均业务量、贷款质量、经营效益、贡献业绩等指标对柜员和信贷员进行星级评定,实行定期评定,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加强中后台部门和人员考核,既有营销指标的绩效考核,也有日常工作的绩效考核。如电子银行的渠道营销,存款、贷款的客户业绩营销,办公设备、环境、办公用品使用考核,日常履职、尽职和服务考核,以合规文化、企业文化为核心,打造卓越执行力团队。
在存款利率抬升、贷款利率下降的双重挤压下,经营上今后更强调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农信社必须全方位控制经营成本。存款绩效考核向低成本存款倾斜,设备采购、工程建设追求“价廉物美”,网点费用“精算核定”,办公设备和用品,责任到岗到人,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质增效。
资产管理精细化 深耕“三农”阵地
信贷产品管理精细化。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持支农支牧支小微,优先满足优质涉农涉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农户小额信用档案和农户联保档案的基础上,按村按社建立农牧民信息、影像档案;围绕街道、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进企业进商户,送服务送资信,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息档案,建立客户信息资料数据库。在现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围绕土地经营权、林权、荒山确权,试点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在农户、商户联保的基础上,探索农户互助基金贷款和商户互助基金贷款;在市场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探索“龙头企业+农户+银行”“银行+协会+联保”“抵押+保证+联保”等信贷服务产品,并加强后续跟踪评价,纠正产品局限,提高产品竞争力。
不良资产管理精细化。在防新降陈的风险防控中,应落实贷前尽职调查,制订农牧户、个体商户、合作社、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规范,引入“看三表看三品”等优秀小贷管理经验。坚持面谈和面签制度,保留影像做为日常监测考核管理依据。纳入不良贷款管理的,确保“责任到位、追责到位、奖惩到位、落实到位”,逐笔听证问责,跟踪问效。对不良贷款的借款人、担保人纳入“黑名单”管理,严进严出,贷款还清,核实解除。
动态监测精细化,严控流动性风险。新常态下,在金融业流动性风险正日益从边缘角落进入到关注的中心,成为金融机构防控各类风险的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处置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保障上下沟通渠道的畅通,措施到位、应对有效。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考虑盈利性,根据负债的比例和结构合理确定资产业务的种类与期限,资金运用及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增加同业大额存单、债券回购等高流动性负债比重;适当压缩长期资产占用,增加短期资产配置,适当增加长期负债比重。
加强存款流动性监测。要按日、按旬重点监测大额存款的余额、结构、流向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在柜面风险预警系统中加入对流动性关键指标的预警,监测人员发现预警及时报告。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宣传指导。可以建立全区统一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关键字、关键词进行实时检索,及时预警。
客户营销精细化 实行差异化服务
客户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创造利润的基础与源泉,良好的客户资源是事业长青基石,也是实施存款营销、信贷营销战略,细分客户市场,拓展客户层面,实现营销策略和网络扩张的基础。
客户营销精细化管理。客户营销中,在保护客户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法律前提下,对群体客户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视角地分析,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客观的客户及其市场变化的信息分析系统。如个人客户,主要建立资金来源、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收入结构、资信评价以及客户信用状况的动态记录,依此来建立个人客户的信用资料;公司客户,根据客户的产权成分、经营规模、资产结构、负债来源、融资方式以及信用记录等基本要素来建立信息档案。
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撑下,根据客户月均存款、年日均存款、贷款额度等要素对客户细分为,“睡眠”客户、“低价值”客户、“有价值”客户和“优质”客户。根据客户分类和产品使用情况,以利率差异、信贷授信额度不同、金融服务差异实现对价值客户的营销,弥补中间业务产品少、竞争力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主动去营销客户,拓展市场进,挖掘潜力客户,留住优质客户。
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职能部室和营业网点围绕企业管理理念发挥团队精神,形成中台服务前台,后台支撑前台,既有分工,又有协调的部门整合。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对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布放助农取款服务设备,以营业网点为圆心、客户经理、综合柜员、管理人员全力营销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服务产品。建立覆盖城乡、遍布全辖、24小时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推动现代金融服务向行政村有效延伸,不断推出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
以社区、商圈、产业链,依托互联网,整合现有的金融产品,打造电子商圈。社区围绕“吃、住、玩、乐、购”为目标打造社区银行+社区消费的社区钱包;农村牧区以农牧业产业链为目标打造“农民钱包”,围绕商圈开展商家优惠、打折抽奖等商圈促销活动。
围绕服务创造优势、诚信提升品质,完善客户经理、综合柜员优质服务考核指标,推进服务流程标准化。营业网点负责人对日常服务进行一日三巡查,加强现场管理。通过“三会”总结点评,提高柜台服务应对技巧,提升网点服务、营销和客户关系维护能力,提升团队凝聚力、亲和力。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神秘人暗查、优质服务档案查阅加大考核力度,持续改进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农村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