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农村金融领域,作为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其金融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定市场定位,聚焦农村金融工作的重点和短板,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农商银行要科学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的关系,找准当前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打好“攻守兼备”的系统战役,既要扎根“三农”、坚守“合规”、聚焦“风控”,实现稳增长,确保经营不下滑,更要“加快转型”“提升服务”“塑造品牌”,创造新的增长点,以增强发展后劲。
牢牢扎根“三农”,实现持续发展。一是全力支农、支小、支实。坚决“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立足“做小、做散、做专、做特”,做优主业、做精专业,深化“双基联动”工作,做实农户建档评级,做优网格化金融服务和“手机营销平台”运用,优化信贷流程、授权管理和客户身份识别,全面提升服务深度。主动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实施贷款精准营销、精细管理和利率差别定价,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紧跟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聚焦脱贫攻坚,精准发放“5321”扶贫贷款。加强与地方政府、税务、司法部门等各方的信息共享,推广绿色信贷,多渠道、多层次拓展金融服务和信贷融资渠道,大力支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围绕服务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计符合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企业特点、农村客户特质的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适配能力。优化“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度、流程,加快创新适合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客户申贷渠道,提高申贷获得率。立足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特征,加强营销对接,推动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盘活农村存量资源、资金、资产,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支持重点,从投向和投量上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增效。深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风险管控,强化高效发展。一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面深化“三三四十”市场乱象整治,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切实解决深层矛盾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构建全业务管理、全流程监督、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风险控制流程,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加快建立完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对业务发展、经营管理、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努力实现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案件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转变。二是严格防控信贷风险。对“表内外”资产进行“合并同类项”管理,坚持在稳健发展中控制不良贷款,在激励清收中压降不良贷款,在盘活处置中缓释不良贷款,在核销打包中消化不良贷款。强化评级授信管理,严把新增授信审查关,对关联企业实施综合(集团)授信,严防多头融资、超额授信带来的集中度风险,加强客户分类管理和客户“准入、升级、退出”机制建设,从源头上防范杜绝增量信贷风险。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要求,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建立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抑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出台鼓励、限制、禁止三类信贷目录,及时进行风险提示、预警。继续完善不良贷款“前清后增”防范机制,加强上下内外协作,形成清收联动合力,盘活收回存量不良。大力开展“信贷合规专项治理活动”,建立问题责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逐步消化存量、遏制增量。强化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在严守贷款“三查”底线、严格信贷合规操作、严厉失职问责追责上加码用力,有效防范风险、积极化解风险、合规处置风险,从根本上扭紧信贷风险防控闸门,促使信贷资产质量向实、向好。
坚守合规底线,确保稳健发展。一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信贷达标、会计升级、安全达标和信息科技等基础管理,建立“内部监督、科学考评、责任追究、协调联动、培训教育”内控长效机制,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和日常警示教育,加大违规问责和连带责任追究,促进依法合规经营。构建全面案防体系,深入推进案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科学利用合规风险报告、案防报告,加强非现场监测指导,强化现场跟踪落实,加大案件风险、信息科技风险、舆情信访风险排查力度。深入推进合规建设制度完善和经营理念重塑,明确各层级、各岗位的合规管理职责,建立合规履职考评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合规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强化稽核审计效能。紧紧围绕依法合规经营、内控防范和制度执行进行稽核审计,使合规性与风险性、效益性稽核有机结合,序时稽核、专项稽核、飞行替岗相互补充,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同步推进。按照“人员全覆盖、业务全覆盖、流程全覆盖”的原则,不断加大稽核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把审计督查覆盖到每个层级、每个环节、每笔业务,促进业务经营合法化、操作程序规范化、会计核算科学化、财务收支合理化和经营安全效益化。建立稽核审计报告制度、回头望制度、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强化审计人员履职考核和稽核审计结果运用,切实发挥扶正纠偏作用。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一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加快经营理念、发展方式、管理模式转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积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利润增长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利率杠杆改善负债结构,向对公客户拓展“降成本”要效益;实行贷款利率差别定价,以价格优势向优质客户“增份额”要效益;主攻存量、隐形不良贷款盘活处置,向防控资产风险“提质量”要效益;强化管理,突出内源性风险防范,注重贷前预防与事中监控,向依法合规经营“稳发展”要效益;注重质效,加强预算管理,树立成本意识,拓宽增收渠道,向全员增收节支“强效能”要效益,真正实现从注重规模增长向强化利润导向、提升银行价值与股东回报转变,从依靠传统业务向加快发展新兴业务、扩大多元化收入来源、提高零售业务比重转变,从依靠资源投入向强化资本和资源约束、依靠创新推动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从粗放管理向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和费用预算的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提升创新引领驱动的贡献值和附加值,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深化产品服务创新。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产品和服务”为依托,以客户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风险可控为前提,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改造、优化、简化现有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服务功效和客户满意度。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移动金融、智能终端、金融IC卡应用等方面和民生服务、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的金融服务,当好客户生活管家。三是调整优化业务结构。优化存贷款结构,强化对公存款和个人贷款营销,向低成本、低风险、稳定性要效益,实现资产负债总量匹配和结构平衡。时刻关注资金头寸,大力发展银行间市场业务,加强同业主动负债管理,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扩充营运资金实力,在不断做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有效提高资金整体收益。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综合理财等专属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和拓展代理业务范围。
狠抓服务提升,共享普惠发展。一是持续优化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借助大数据项目建设和省联社网贷平台,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客户体验水平。全力推进传统电子银行业务提质升级和云闪付、聚合支付等新型重点业务拓展,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提升市场覆盖率及产品使用率,形成与实体网点相互结合、覆盖城乡的电子服务网络。以“提高非柜面业务占比”为抓手,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宣传营销、推广使用和绩效考核,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加快发展、量质同步。继续深化与第三方合作范围,推广金融IC卡多行业应用。围绕居民生活“衣、食、住、行、享”,最大限度延伸服务触角,以网点为依托、“双基联动”工作站和金融便民服务站为支持、电子银行业务为渠道,形成多渠道、全覆盖、立体化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网点智能化转型,制订差别化的营业网点功能分区、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要求,继续加大自助设备投入,积极引导分流,解放人力为客户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服务。持续完善“双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双基联动”工作站信息共享作用和前哨纽带作用,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电商”的服务模式,依托村组、社区金融便民服务站打造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服务中心,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对接。积极开展社区银行业务,推行“上门服务”,尽量让客户“不跑路、少跑路”,增强金融服务获得性和便利性。
(作者单位:陕西旬阳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