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chinanshw.cn/Img/2018/6/pc2018060911a50ec657dc4058874ae07ae3b4dfe8.jpg
当前,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等形势,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发展需要,农信机构亟待深
http://em.chinanshw.cn/content/2018-05/22/000201.html

浅谈农信机构转型发展

2018/6/19 作者 代灵敏

当前,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等形势,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发展需要,农信机构亟待深化改革、转型升级。

首先,农信机构要实现转型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自身业务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通过“金融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这就必然要求农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部署,针对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找准金融支撑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积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二是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和枢纽,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一方面,实体经济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根基,金融业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另一方面,金融业具有天然的内生脆弱性和风险外溢性,发生危机后的救助成本十分高昂,也必将严重拖累实体经济。正是因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这种共生关系,农信机构更加需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

三是效益与质量、规模之间的关系。银行追求资产规模增长固然重要,但应拒绝“虚胖”,即资产规模务必在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增长,坚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发展规模、向质量要效益。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信机构要主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挂帅”,从以规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实现高效益、优质量、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其次,农信机构要实现转型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很多人认为,坚守底线就是不犯错误、不捅娄子,进而认为不做事即可不犯错、不出风险。固然,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并非是束缚人的手脚,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因此,农信机构要坚持源头治理和重点防范的原则,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案件防控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持续保持案件防控高压态势,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继续实行“硬约束”和“零容忍”,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

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扩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已走到尽头,农信机构要摒弃简单粗暴的“存款立行”发展模式,要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重塑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价值经营。在资产端,要增加资产的多样性,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在负债端,要优化负债结构配置,提升主动负债占比,竭力实现拥有足够可控和主动的负债结构。

三是促进改革创新发展。农信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创新;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行业,转移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能领域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农信机构发展壮大之道。农信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做优主业,做精专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创造价值和利润。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信机构应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开展差异化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为农村基建项目、农业产业化、农民消费升级和精准扶贫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农商银行)

上一条:提升农商银行员工服务水平的举措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 TOP